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见东坡,见自己”,孙善春苏轼六讲于10月22号拉开序幕。我们要如何隔着千年的时间帘幕遥望东坡,如何剥离世人给他盖上的标签、水印,看到与我们同为普通人,在尘世受苦受难的苏东坡?

在这一讲里,孙善春教授用其亦庄亦谐的评书式风格配合扎实的学术功底,拿捏好知识与趣味的平衡,说尽东坡平生意,呈现一个不一样的苏东坡。

苏轼六讲第二讲也将于11月26日14:30进行,现已开放报名,详情可见文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我们要一脚踹开对苏东坡的崇拜

今天我讲苏东坡有一个出发点,我要让大家知道,听别人说苏东坡伟大是没有用的,要自己去看,自己去面对。你能看到多少伟大就是多少伟大,你能从一个伟人那里看到多少不取决于这个人,而取决于你自己。所以谈论苏东坡时,要先把自己调整到某种状态,把眼睛洗得干净一点,才能看到原来看不到的东西。只有用这样的态度去读书,去面对古人或今人,才叫做生活。

现在很多人谈苏东坡,很多人想告诉你苏东坡多么伟大,多么潇洒。但是究竟什么叫伟大?我下个很粗浅的定义:伟大的人要面对人类共同的、最伟大的难题,做出自己的回应和解答。

林语堂先生的《The Gay Genius》(《苏东坡传》)写得很好,对苏东坡的整体把握很明朗。用那么简单的词写复杂的东西,举重若轻。但我提这本书只是因为它的书名跟我的讲座密切相关。有人把“The Gay Genius”翻译成“快乐的天才”,把对苏东坡的理解凝聚成两个词:一个叫快乐,一个叫天才。我对此有不同意见。

诸位,天才和快乐有什么关系?是做天才了不起,还是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更了不起?很多人觉得苏东坡是天才,会写字会画画,考试考了全国第二。大家都听过苏东坡科举的故事,当时主考官是宋朝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他看了篇文章,说此人文笔如此,必是我的学生,但他很爱惜自身名誉,想着不能让自己的学生当状元,便点了此卷为第二名,结果揭卷一看,这位考生不是他的弟子,而是才二十岁左右的苏东坡。这足见苏东坡之才华。

但我们不要被这些迷惑。很多人流连于生命体长成的样子,流连于花开的形状、颜色、芬芳,却很少关注花本身。我们应关注所有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去除外在修饰,回到人生最重要的问题——生命本身,这叫“照见五蕴皆空”。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从“天才”和“快乐”两条线索走向一个所谓的“伟人苏东坡”,但今天重点要讲的是快乐和幸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很多人对他所谓的崇拜,并且打破对他的崇拜。把一个人身上的装饰像白斩鸡去羽毛一样剔掉,才能走近一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儒释道三教加持的天才”是个伪命题

今天这场讲座的副标题是“儒释道三教加持的天才”,这是一个很有蛊惑力的标题。谈苏东坡时多数人都会谈儒释道这个问题,苏东坡除了是诗人、艺术家以外,还是读了很多书,写了很多文章的学者。写多得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没有流传于世的东西,他如今可能也只是一个无名之辈。

苏东坡在儒释道三家都下过功夫,因为中国古时候对读书人的训练就是按这套程序进行的。但我在这里要和大家坦白,所谓的“从三教中取其精华,铸造一个融汇贯通的天才”的说法都是胡说八道。

我是个哲学工作者,我平等地把这些宗教当成哲学来看待。既然这些宗教是人类文明所谓的大成果,得到全世界那么多人的信奉和践行,它们那么伟大、了不起,那苏东坡在它们面前算什么,任何一个宗教加之于他身上都能像五指山一样压他五万年,他凭什么“取其精华”?

诸位,如果你认可儒释道三家是对人类终极问题的解决,那我们就不要轻易谈论“对儒释道取其精华,汇于一体”,这是一种智性上的愚蠢。恰恰是因为对每一家都没能读透,没能做到最好,没能在这条路上得大解脱、大自在、大自由、大觉悟,才要去看别的那一家怎么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坡,一个欢乐英雄

苏东坡被叫做“坡仙”,他原本没有这么大的名气,但到明朝这个称呼便普遍化了,还传播到朝鲜、日本。直到现在,每年到苏东坡的生日,杭州甚至日本都有一批人开会纪念他。苏东坡被人祭奠,被人祭祀,于是他永垂不朽,这是我们很多人对仙的理解。但问题是,为什么众人会自发地把苏东坡塑造为一个“仙”,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神仙?

中国有几句老话。比如“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飞升是我们对神仙的某种想象。还有些对联很出名,比如“无酒学佛,有酒学仙”,和林散之的“不俗既仙骨,多情乃佛心”,呈现出的都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很多人把“坡仙”理解为苏东坡已经脱离了人类的痛苦和烦恼,但苏东坡遍读儒释道,好像恰恰说明他还没得大解脱。我前面说过,我不赞同把林语堂先生的“The Gay Genius”翻译成“快乐天才”,我把它译成“欢乐英雄”。

“英雄”这个词太简单了,被我们挂在嘴上却不品味,于是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和感染力。所以我们要先回到这个词本身:“英”指花,落英缤纷;“雄”指鸟,合在一起用来比喻“最好的人”。

而这个词在儒释道三家的表意都不同。儒家的孔子说“勇者无惧”,说英雄遇难时不回避、不恐惧道家里老子有一句话“不敢为天下先”,英雄要不为最先,不耻最后佛教则不说“英雄”,而言“大雄”,真正的英雄是得大解脱者,大雄、大觉、大悟、大神通都是告诉我们他已通晓了最终的真理,知道人生的苦难,知道人生应该怎样度过。

在这一点上,儒家称知晓最终真理的人为圣,道家则称之仙。无论是圣、仙、佛,他都是一样地要用血肉之躯活在不完美的世界上,面对各自的苦难,并承受全人类的苦难。这是英雄,因为他已经知道人生的模样,知道生活只能这样度过,所以他坚定不移、无坚不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我们和苏东坡一样,都“不得好死”

浙江的沈曾植先生是古往今来一流的学问家,他有一句话:“东坡还是可怜人”。古往今来很多人谈苏东坡都是陈词滥调,说他多有学问、才华,多么全才,但这些东西有什么意义?除非能赚稿费,否则没有任何其他意义。

苏东坡的日子不好过,他是一辈子颠沛流离,半生被流放,几次差点被处死的人,你愿意过这样的人生吗?网上还有人说他旷达,但“乌台诗案”发生时,当苏东坡知道朝廷派人来抓他,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自杀,这显然不是一个足够旷达、潇洒的人。

苦难对任何一个人都是具体的,人只要活着,就要想办法来渡过它。苏东坡的艺术是什么,用周敦颐的话来说是“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些我们认为的好的东西是苏东坡在应付苦难的生活中产生出来的。这些人类文明闪耀的成果、伟大的艺术,它的根都在污秽不堪肮脏的日常生活中,而苏东坡从历练他的炼狱中获得成长并得到新生,如凤凰涅槃。

苏东坡早期喜欢乱说,他跟项羽似地有点英雄气概,不怪自己而怪天,认为自己一辈子受折磨是因为自己是摩羯座,还拿前辈韩愈举例论证。但他晚年开始说实话,他曾写了一首诗给自己的侍妾朝云,意思是说朝云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死了也不会受罪,可惜我修养不够,得不到大乘的解脱,我还得留在人间,继续受苦。

苏东坡晚年被流放到海南,天涯海角,但却遇上宋徽宗大赦。他离开海南时也写了一首诗。大家知道苏东坡是四川人,但他却说“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这说明他晚年开始总结自己的思想了。中国的传统思想说“树高万丈,落叶归根”,苏东坡也曾多次想回家,但到六十多岁时他想通了:我是没有根的,我生在哪里就是哪里,我死在哪里就是哪里。这是苏东坡面对苦难的方法,四海无家,则到处都是家,这就是人生的真相。

这个孤独的世界就是我的家,这话听起来让人感到难过。但反过来想,这其实也是对世界上那些飘零在外的游子、浪子的安慰,他们永远回不到父母身边,那他们需要安息之地的灵魂如何寻找栖息之地?就是靠这句话。俗话所说的“你整天说你的心不安不定,那你的心在哪里”,也是这个意思。

苏东坡死后葬在河南。他年轻的时候曾和他的弟弟苏辙说过,如果自己不幸死在外面,那就葬在河南,苏轼很早时就模糊意识到自己不能圆满地死去。父亲给兄弟俩起的名字实在是决定了他们的一生:苏辙的“辙”是车过而留痕,由此知万事皆有来由,于是字子由,苏辙也确实一生都是一步一脚印,走得实实在在;苏轼的“轼”是车前的扶手,登轼而望,站得高看得远,于是字子瞻,注定是眼空四海,高瞻远瞩,早就预感到自己的结局。

诸位,我们和苏东坡一样,都没有“得好死”,“得好死”需要死在自己父母那里。因此可以说这是一个悲剧,但是谁的人生不是悲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5.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苏东坡离开海南岛,先到广东韶安,去拜了禅宗中十分重要的六祖慧能的真身,老泪纵横,挥笔写了《见六祖真相》一诗,其中四句是:

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

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

这几句诗实在让人难过,大意是:我本是个修行人,但因犯错,而此世来此处受罪。那说出了这话的苏轼还是仙吗?是道,是儒还是佛呢?他是真的相信自己这辈子投胎降世是赎上辈子的罪呢,还只是感慨一下呢?这是无法确定的,我们要去认真地体会这种人生的复杂的情感。

之后苏轼再北上,到金山寺,又写一首《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他用这四句话回顾自己一生,黄州是受罪伊始,从黄州贬到惠州,再流落到海南岛,在这三处受尽折磨,但我们不要简单地以为这首诗充满悲哀。

“心如死灰”是道家的话,讲的是人的修道。人要如何在一个如此不稳的世界生存下去,要靠什么?瓦莱里的诗说“风起了,唯有努力生存”,宫崎骏看了这句很感动,拍成电影《起风了》。人生就是这样,狂风骤雨谁都躲不过,风来了也只能撑着活下去,别无他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人要在纷乱的世道中存活,这个过程当然很痛苦很孤独,但也只能抱定自己孤独的生命沉下去,认定一个信念而生存,人死了心才能死心塌地地做一件事。你要把那些看起来鲜亮的东西、让别人羡慕的羽毛全都扔掉、烧掉,回到那个最不起眼的地方去把握生命本身,这是凤凰涅槃。

没人来烧你时,你也要自己架起火把自己烧好,这样才有解脱的可能性。庄子说“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当看清人生,知道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苦痛,并知晓无处不苦时,我们何必还沉浸于某一种痛苦中?尝百苦,人生才有味道,才好玩。苏东坡这里的“不系之舟”便是此意,要抛弃一切,飘荡于五湖四海之间,“江海寄余生”。

当然,按照禅宗记载,苏东坡是正式登记在册的弟子,在儒家的地位也很崇高。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苏东坡是儒家、道家或是佛家的人,我们要做的是阅读他,把苏东坡当成一个很简单的普通人来面对。我要强调沈曾植先生说的“可怜人”,因为苏东坡是和我们一样受罪的普通人,或者说比我们受罪更多。

除了沈先生的“可怜人”三字外,我还要送大家三个字来评论苏东坡,叫“善处穷”。“穷”的古义不是贫穷,而是无路可走。善处穷,是指面对苦痛仍能坚持不懈地生存下去,这也是一些人对“仙”的理解。所以中国的禅宗包括其他哲学家认为,众生在人生的孤独苦痛面前皆平等,人人皆可成佛。但不是人人都成了佛,因为有人无法“处穷”,接受不了人生的苦痛。

王勃有“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不是才子的话,这是哲学家的话,所有的人在这世上都是流浪者,每个人都要寻求自己的生活,寻求自己的解读,这才是苏东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善春苏轼六讲·第二讲

苏东坡为什么说他不如陶渊明?

——千载诗人的南山梦

主讲人

孙善春

活动地点

杭州良渚文化艺术中心

系列活动时间

2022年10月-2023年3月

每月第四个周六14:30-16:00

第二讲时间

2022年11月26日周六

14:30-16:00

单人票:88元/期

双人票: 原价160/期 优惠价149.6元/期

五人团购票: 原价440元/期 优惠价308元/期

第2-6期套票: 原价440元/人 优惠价330元/人

优惠时间截至11月25日24:00

扫码即可购票参与

(目前仅开放第2期及2-6期套票报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系列课#

孙善春苏轼六讲

主讲人孙善春将从苏东坡儒释道合一的混杂人生观出发,全面地介绍作为诗词家、书法家、人文画家、美食家、生活家的苏东坡。

苏东坡为什么变成了“仙”,又为什么说自己不如陶渊明?从何理解宋代第一文人的书法艺术之道,“天下第三行书”好在哪里?“胸有成竹”的由来是什么?“吃货”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是怎么一回事,大名鼎鼎的东坡肉又是怎么诞生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将由孙善春为我们一一揭晓。

通过系列讲座,你可以了解一个旷世天才的方方面面,全面理解一个千年文化IP的形成原因;可以体会一种旷达超然的人生境界,学习中国人的理想人格,获得生而为人的慰藉和启发。

而你最终能从苏轼身上看到什么,学到什么,这将由你自己来斟酌,因为当你真正读懂苏东坡,人生便再也不一样了。

关于主讲人#

孙善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于中国美术学院任教的孙善春,知识范围广博,学术研究领域游走于西方哲学、美学,摄影与电影艺术,中国书法和绘画文化思想等不同方面,擅长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表达风格。学术之外,他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和当下流行文化均有所涉猎,还是一个正宗的评书艺人,北京评书袁(阔成)派传人。因此他的讲述在知识和趣味之间拿捏得恰到好处,令人听起来津津有味。知东坡者莫若孙善春,他在新著《见东坡:读〈黄州寒食诗帖〉》中,通过“诗”、“书”、“文”三方面解读《黄州寒食诗帖》,并以此管窥苏东坡的思想与人生。在书中,孙善春指出通过苏东坡的字,能更好地看看他这个人,“就好像你喜欢一个人,如果能到电影院里看他主演的影片,盯着他一个个脸蛋特写,想必相当有趣”。在他看来,东坡的书法,就相当于欣赏东坡一生这部电影的特写镜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东坡在孙善春的口中相当鲜活而有生气,东坡并不完美,也有“整天大嘴巴、乱说话的坏脾气”,也会追他的“星”陶渊明和白居易,也会落魄失意,毕竟“东坡这么聪明的一个人,并不是一只名叫先知的鸭子”。 而苏东坡诗词的一字一句,都被孙善春锲而不舍地“咬文嚼字”,解读出了用词的妙处与背后的故事: “卧闻海棠花”的“闻”是用鼻子还是耳朵? “年年欲惜春”的“惜”好在哪里?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的典故是真的吗? 扎实厚重的文化底蕴配合亦庄亦谐的讲评风格,孙善春的苏轼六讲必将“干货满满”,妙趣横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EXTENDED READING

▲造像返场!还有什么可剧透的?▲报名|《诗经》最后一讲:在哪里打仗,哪里谈恋爱?▲开票|当《春江花月夜》遇见《卡农》

ABOU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