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工业园区的绿色低碳建设正加速驶入快车道。
工业园区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单元,集聚起了产业、功能、创新、人力等各类资源要素,是区域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空间载体。
据新华国智研究院统计,已有的2000多个国家级及省级工业园区,贡献了超50%以上的全国工业产值及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1%。由此可见,“双碳”背景下,工业园区正成为节能降碳技术改造的主阵地。
零碳园区
2021年10月,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提出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加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各级政府纷纷出台相应政策,以园区管委会为建设主体,推进“低碳、(近)零碳园区”试点建设,某些地方提出了明确的建设目标,比如,四川省提出:“在 2025 年前,建成 20 个左右近零碳排放园区”。
在政策推动下,零碳园区投资也进入热潮,各类企业纷纷结合自身优势,打造零碳排放的产业园区,拓展公司新的业务,提高产品综合竞争力,降低应对气候政策风险。比如,远景科技集团携手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政府,在蒙苏经济开发区打造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园区内80%的电量由区域内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直供,20%与电网交易,即通过电力交易中心购买绿电,最终实现100%绿色零碳能源供给。
新华国智研究院分析,虽然现在“零碳园区”概念火热,各方跃跃欲试。但是,应该看到,我国零碳智慧园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零碳园区概念、评价标准等也各不相同。此外,各园区产业特征、能源结构、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等差异巨大,难以形成统一的建设路径。
后续还需要更加细化的产业政策、行业标准等要素,来做相对应的支撑,才能把“零碳园区”做稳、做实。
新华国智研究院研报指出,实现零碳园区离不开数字科技的加持,而零碳园区数字化已经取得一定的实践成果。例如,基于园区建造场景,减碳价值可以体现在针对工地现场能耗监测管理上,用数据反向约束施工流程标准化,降低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基于园区的运营场景,实现园区安全、节能、高效运营的同时,推动智慧园区碳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的落地,实现碳资产的保值增值。
新华国智研究院认为,零碳园区不应该简单理解为技术层面的基建更新,碳金融配套服务建设也是推进产业双碳转型的重要抓手。从发展规模来看,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是碳金融的支柱性产品,绿色保险、碳交易等也随着碳金融概念的普及高速发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