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乌鲁木齐市新市区某隔离点内一位医务人员不幸猝死于抗疫一线,卒年59岁。

11月13日,死者妻子王女士告诉笔者,其丈夫杨钧茗,1963年生人,平日系新市区某个体诊所的一名医生。11月1日,因当地疫情防控需要,杨钧茗医生前往抗疫一线进行援助。11月5日,王女士被告知,其丈夫因“心源性猝死”,死于送医途中。

据王女士回忆,当地疫情已持续数月,从今年八月上旬起,她们便被封控在家,期间杨钧茗多次志愿参加社区防疫医务工作。

近日,为响应新市区卫健委的号召,杨钧茗前往新市区水利学校疫情隔离点进行抗疫医务工作。“当时卫健委发通知说,现在抗疫一线上严重缺少医护人员。他看到卫健委的倡议后,就打电话说他要去,后来卫健委同意了。”王女士说。

家属提供的通行证显示,10月30日,乌市高新区(新市区)防疫指挥部向杨钧茗所在社区出具了调集医护人员返岗工作函,称“因工作需要,需(杨钧茗医生)返岗工作”。

据王女士透露,杨钧茗被指派到水利学校疫情隔离点,主要负责医护工作。“他跟我说那里有100位左右的隔离人员,就他一个医生。他要负责查房、给他们做核酸,然后给病人诊断、开药等等。”

“10月1日一大早,他就背上包出发了。我还给他拍了张照片,说‘你出征了’。”

4天后,噩耗传来。11月5日上午,王女士被告知,其丈夫杨钧茗已于当天早上8时许不幸离世。“当时是社区的车把我丈夫送去铁路局五附院。医院的人说,8点多人到医院门口就没有生命体征了,所以没有进行抢救。”

家属提供的死亡证明显示,11月5日,杨钧茗因“心源性猝死”,死于“来(医)院途中”。

“当时有人要求我立即签字火化,我不同意。因为疫情家里人都来不了,没有见最后一面,不能火化。”王女士说,其丈夫的遗体先是被安置在医院附近一房间内,“不是冷藏室,就直接在床垫子上放着。”在家属多方反映下,11月8日,杨钧茗医生的遗体才被送去冷藏。“我天天打电话,他们一直相互推诿,推到第3天才拉去冷藏。”

59岁的杨钧茗医生为何会突然猝死呢?对此,王女士表示,其丈夫平日除腿脚和眼睛有些不便,并不知有其他身体疾病。

王女士认为丈夫的猝然离世,与隔离点内生活环境以及工作强度有关。“他4号跟我说隔离点菜是凉的、饭有时是夹生的,有时只能倒开水热一下。睡觉时间也不够,在那里工作是要随时待命的,中间就算不出去干活,休息也不踏实,有一次他说凌晨2点多才弄完睡觉。”但王女士表示,隔离点负责人并不承认杨钧茗医生的猝死与隔离点有关,“他们现在就不承认是因为工作劳累导致,说他们的工作量不大。”

王女士没想到,这次分别却成了永别。“他是我们家的顶梁柱,所有的事情都是他在顶。我平时就带带孩子,没有工作。家里的娃才11岁,这么小就没爸了。她爸很疼她,这几天娃一直不怎么说话。”

对于杨钧茗医生的死亡,当地至今未给予家属一个合情合理的调查结果,以及善后方案。“隔离点负责人说可以帮我们走社会救助,会解决我的工作以及孩子上学问题;卫健委就今天一种说法,明天一种说法。后来我们去反映情况,新市区卫生局跟我们说‘他们在调查,让等’。”王女士说。

“我们现在最大的诉求,就是想政府可以认可我丈夫的付出。他生前对这种精神、荣誉特别看重,我就想着现在人都走了,如果连一个认可都没有,真的很心寒。”

王女士透露,事后其曾想为丈夫申请工伤死亡认定,但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无法认定工伤,“他们说因为杨钧茗买的是个人社保,如果是单位买的社保,才可以评工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