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上常常听到一种说法即"太极拳练的是内功,长拳练的是外功”。在武术套路分类中,把太极拳长拳分为内家拳和外家拳,这只不过是近代武术发展中的一种分类方法。严格地说这种分类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在学术上缺乏一定的严密性和科学性。今天我们沿用这一概念,仅是从承认其历史传统出发。其实太极拳和长拳同是武术众多拳种流派中的一种。凡武术套路,尽管演练风格千差万别,但其外形不过是有主刚者,有主柔者。人们误以为少林拳劲显于外皆主刚,是外功;太极拳劲蕴于内均主柔,是内功。殊不知少林拳中艺高者,亦皆刚柔相济,太极拳中功夫上乘者亦然。它们讲究的都是“神形兼备,内外合一”。无论是太极拳还是长拳只有把“内功”与“外功”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神形兼备,出手不凡。

从太极拳和长拳的渊源来看,太极拳属武当,源于道家,道家主张清静、无为、不争、退让、养生、全形。在武术基本功上,着重养生、养气、练气。拳法上主张以柔制刚、自然内避、后发制人。而长拳,是属北派拳种、武林中素有南武当北少林之说。少林源于佛家,佛家主张以空无、寂静为本,以实有、能动为末。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于诸幼。在武术基本功上,着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不离静,静不离动。拳法上注重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积极主动。从它们的演练特点来看,武当派强筋骨,运气功,静以制动,以柔克刚。少林派调呼吸,练百骸,进退敏捷  ,刚柔相济。可见它们虽然刚柔的侧重点不同,但内外互修是一致的。
凡习武之人都知道"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这内练一口“气”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呼吸之“气”,而是指内在的“精、气、神”,它在演练中是可见的,但在运动中又是无形的。因而人们常把它称之为“内功”。“外练筋骨皮”指的是身体外形的肌肉运使,它包括对关节的柔韧性、肌肉力量的运使、动作路线的运动以及动作架势的规格。它们在运动中是可见的,也是有形的,因此人们往往把它称之谓“外功”。武术八法中,前四法讲的是手型、手法、眼法、步型、步法以及身法等一些外在的表现手法,即人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外功;而后四法说的就是精、气、神、力等一些内在的表现方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内功。不管它是何门何派的拳种、无论它主刚主柔,劲蕴于内或显于外,都必须将这八法中每一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然内功没有不借外功而成者。一身内而精气与神,外而筋骨皮肉,须相济为用。武术锻炼宜内外互修。精气神是无形之物,筋骨皮肉则是有形之身。必须先练有形之身,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二者交顾,方始有济。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无形之气,必借有形之身。如果在太极拳演练时,仅强调内功的“修与养”,而缺乏外功的“练与修”,只会身内运气,不会捋挤和按靠,那么徒有一身精气神,无法运使于四肢。说白了,没有外功作为前提的内功是不存在的。连如何进退出手都不知道,还有什么"内功"可言呢?无论是长拳或是太极拳,都必须先练拳式姿势,且初习者不可过分强调"内功",以免适得其反。只有使“内气”与“外功”相互合拍,配合纯熟自如,方可达到出神入化之境地。反之,如只练拳式姿势,不修内在意识,那么演练的动作,就会呆板虚散。任何拳利内功都必须以外功为基础,内功通过外功发之于体外,用之于攻防中。

总之,太极拳和长拳的“内”与“外”只不过是众多武术流派一种分类而已。无论何门何派的拳种,尽管演练风格千差万别,但都须“内”“外”互修,互为互用。孤立地谈“内”与“外”是不可取的,也是错必误的。
本文是明中个人的一些浅显的认识和理解,如果内容有不妥的地方,请各位前辈、拳友批评指正。希望大家练好太极拳的功法,掌握好太极拳功法的要领,身体越练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