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七一勋章”的首次授奖仪式上,第一位登上领奖台的是一位耄耋之年的老奶奶。

众所周知,“七一勋章”的获得者都是对国家有过重大贡献的优秀共产党员,那么这位老奶奶又是如何在她年轻时为祖国的强大挥洒热血呢?

今天,就让我们来探寻一下“七一勋章”首位获得者——马毛姐背后的故事。

马家三姐无实名,落入他家为童媳

马毛姐原本并不是叫这个名字,她原先是没有名字的,因为她在家排行老三,所以大家都叫她三姐。

1935年的9月,马三姐出生在长江北岸的一个叫无为县下属的马家坝村里,她家是以打渔为生的渔民家庭,家中共有8个兄弟姐妹。

在马毛姐年幼时,正好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那时战火纷争,民不聊生,马毛姐的家里更是一贫如洗,她父母为了维持生计,把年幼的马毛姐送到邻村的一户家境稍好的渔霸家里当童养媳。

然而,表面上马三姐是这户人家里的童养媳,实际上他们根本不把马三姐当作儿媳妇,反而把她当作买来的丫鬟,只是一味地叫马三姐干活。因此,年幼的马三姐受尽苦头,很早就被迫学会操船捕鱼等技能。

马三姐每天都要干很多活,而且还要忍受渔霸家人的打骂。她看着同龄人的欢声笑语,在看到自己的度日如年,她开始对自由产生向往,开始想要逃离这个深渊。

于是,马三姐在渔霸家人叫她出去帮忙捕鱼之际,趁他们不注意逃走了。但因为渔霸为人凶暴,马三姐也不敢回家,怕渔霸找上门来要人,连累了父母。就这样,不能回家,又无处可去的马三姐开始在外流浪。

马三姐白天去海边捡一些别人不要的鱼回去烤着吃,到了晚上就找一个桥洞缩着过夜。就这样流浪了几个月之后,她被同村的一个人认了出来,那人说渔霸以为马三姐已经被淹死了,便没有再寻过她。

失而复得喜还家,跨江突击不畏难

马三姐听到这个消息,便偷偷跑回家里。马三姐的父母看到失而复得的女儿回来,又是欣喜又是心疼,也不愿再让她去别人家里受苦,就把马三姐留了下来。就这样,马三姐一直留在家里,每天跟随父亲出海捕鱼维持家用。

1948年,中共中央经过商议决定开始选定渡江战役的登陆地,并开始着手备战跨江作战。

1949年开春时节,解放军来到马三姐所在的无为县地区,解放了无为县。马三姐很早之前就听说了解放军英勇抗日的事迹,对这些来到村里的革命军人十分有好感。

当时共有20万解放军驻扎在无为大大小小的各种村落中,在驻扎过程中解放军与当地百姓们同吃同住,还时不时帮助百姓们做一些活。这样亲民和善的解放军赢得了当地人的一致好评。

在备战过程中,解放军一边准备战役所需物资,同时也一边动员当地群众帮助解放军跨江登陆。当地百姓也积极响应解放军的号召,自行组队帮忙修路挖河。

因为当时共计有20万解放军需要跨江登陆,需要征用民船。马三姐听闻这个消息后,立即跑回家和父母说解放军的事迹,动员了父母以及周围邻居们出借船只。

中共中央为了征集会划船的群众帮忙将解放军战士送到长江对面,开展了数次动员大会。当时年仅14岁的马三姐听说了要召开动员大会的消息,愣是缠着哥哥带自己过去听,哥哥无奈只好将她也带着过去一起听动员大会。

马三姐跟着哥哥去到动员大会现场,她也被解放军激情澎湃的演说所感染。动员大会结束后,在场的许多民众都积极报名参加渡江突击队,马三姐和哥哥也过去报名了。

但负责报名工作的解放军同志看到马三姐幼小的身躯和14岁的年龄后,便跟她说,“你年纪尚小,参加渡江突击队太危险啦,在家等你哥哥的消息就好。”

报名被拒绝的马三姐虽然有些沮丧,但她心中仍然没放弃为解放中国出力的愿望。在1949年4月20日,渡江战役正式打响。那天傍晚,马三姐跟随哥哥去到自家渔船,一起将三十多名解放军战士接上船。在准备出发的时候, 解放军战士看到她身材瘦小,还是个女孩子,便不让她上船。

马三姐下船后,看着自己家满载着解放军的渔船,心中仍然不放弃。在船正式出海的时候,她趁着大家不注意撑着长竹蒿溜上了渔船。等到船正式出航之后,马三姐才从货舱中出来。

解放军战士们看到她,又是因为她偷溜上船而生气又是被她的执着所感动,嘱咐她一定要藏好,等到船只往返后立刻下船。

马三姐跟解放军战士说,自己并不是因为任性才非要上船的。她说,“你们别看我年纪小,但是我经常架船捕鱼的。”马三姐跟解放军说,她哥哥眼睛不好,晚上可能会看不清,但她眼神好,可以帮忙掌舵划桨,哥哥就负责扬帆,他们兄妹俩分工合作,一定能把解放军战士们安全送到江对面的。

马三姐的哥哥也出来帮妹妹说话,他跟解放军战士们说,他妹妹掌舵划桨的本事并并不比他差。解放军战士们被他们兄妹俩所打动,便同意让马三姐留下来掌舵划桨,还让马三姐加油好好干。

马三姐就这样开始一手掌舵,一手划桨,和哥哥一起配合,往长江对岸游去。刚开始出发时,江面是一片平静的。随着船只靠长江南岸越来越近,敌人似乎也发现了渡江船只的踪迹,马三姐身边时不时开始有炮弹声响起。

年幼的马三姐从未见过此等场面,她知道可能自己这一路上会受伤甚至还有可能死在船上,心中有些害怕,掌舵的手都有些颤抖起来。

但马三姐知道,船上的这些解放军战士们都十分相信自己,也只有把解放军战士们成功送到对岸,打赢这场渡江战役,这炮火才能真正停息。她努力平息心中的害怕,稳稳地将渔船往长江对岸驶去。

马三姐驾着渔船来到了长江中央,敌人的闪光弹和炮弹的火光照亮着渔船,也照亮着马三姐那张年幼却不失坚毅的脸庞。随着渔船的行进,周围的炮火也越来越密集。敌人在靠陆地附近设有碉堡,密集的炮弹不断向江面上的渔船发射,马三姐周围同行的4条渔船中,还有两条被击沉了。

看着眼前的战火纷争,马三姐知道只有早些把解放军战士送过去,打败敌人,后面的渔船才能更顺利抵达长江南岸。心中怀着必胜的信念,马三姐不停地划桨。

突然,一颗流弹从马三姐身边飞过,马三姐的手臂被流弹擦伤了,顿时鲜血直流。马三姐忍着疼痛继续摇船划桨,她知道此刻渔船万万不能停下。马三姐凭着往日摇船捕鱼的经验,熟练地掌握渔船的行进路线,一路穿梭在敌人的炮火中,向对岸驶去。

马三姐用受伤的右手掌舵,用左手划桨,终于在炮火中将解放军战士们安全送到对岸。他们的渔船也是渡江战役中首批登陆的船只之一。

将解放军送到对岸之后,马三姐和哥哥又立刻返回长江北岸,因为这时人多船少,那边还有许多解放军战士等着他们回去接送。

在回去的路上,哥哥发现马三姐手上的伤,他看到妹妹受伤十分心疼,他叫马三姐回到北岸之后立刻下船。但马三姐拒绝了哥哥的要求,她将伤口简单包扎起来,说自己已经不疼了,目前最紧要的事情就是将解放军战士们送到长江南岸去。

马三姐的哥哥知道妹妹说得对,他们渡江突击队的任务就是安全地把解放军战士们送到长江南岸去。他看着妹妹手上的伤和脸上的坚定,他知道马三姐向来性格倔强是不会听劝的,况且这一路上马三姐的表现也是十分优秀的,是个很可靠的“战友”。

是的,在这渡江突击队的渔船上,他们不仅是齐心协力的兄妹,更是并肩战斗的战友。解放军战士将自己渡江的路途安全托付在他们身上,是对他们的信任与肯定。而他身为马三姐的哥哥更应该相信妹妹能不畏伤痛,圆满完成任务。

马三姐和她哥哥将船驶回去的路上,碰到了很多之前船只被击沉,落在江面上的解放军战士。他们将落江的解放军战士一个个救起来,然后又送到南岸登陆。在救援完落江的解放军战士后,他们又将渔船驶回长江北岸,把在长江北岸等待的解放军战士送过来。

就这样,马三姐和哥哥将驾着渔船往返于长江南北两岸,一次又一次地将解放军战士们运送过来。那个晚上,他们共横跨长江12次,送了6船解放军士兵到对岸。船摇着摇着,天就慢慢亮了起来,而马三姐兄妹俩也已经筋疲力尽,累倒在渔船上睡着了。

此后的7天,马三姐和哥哥都坚守在自家的小渔船上,护送着解放军战士们跨过长江。而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就解放了南京,同年6月2日渡江战役正式宣告战争胜利,战斗结束。

军民齐心打胜仗,“一等功臣”年十四

渡江战役的胜利,不仅仅是依靠解放军战士们的英勇作战,同时还离不开千万人民群众背后的支持。据后续统计,在整场渡江战役中,每1名解放军战士身后就有10名老百姓的支援。

渡江战役胜利之后,无为共有3017群众因为在渡江战役中有突出表现被授予功勋荣誉,成为渡江功臣。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当时年仅14岁的马三姐,她年幼却不畏伤痛,坚持将解放军战士们运送过江,由此荣获“一等功臣”和“支前模范”等称号,她也是所有渡江功臣中年纪最小的一个。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此前,毛泽东主席还曾经亲自写信给马三姐等一众渡江功臣,邀请他们一同到北京参加开国典礼。马三姐的父母因为女儿年幼,且路途较远,不放心让她一个人出远门,便没让她去。

远赴北京观庆典,喜得新名马毛姐

1951年9月20日,毛主席再次写信给马三姐等一众渡江功臣,邀请他们参加国庆观礼等活动。此时的马三姐已经16岁了,也长高了不少,父母也同意她去北京了。于是,马三姐跟随着安徽代表团顺利去到北京参加国庆庆典。

来参加庆典的各省代表都受到了国家领导们的亲切接待。当马三姐看到毛主席时,觉得毛主席就像画像上一样和蔼可亲。毛主席也对这位年纪尚小的“一等功臣”格外瞩目,还详细了解了她在渡江战役中的事迹表现。

同年10月4日,此时马三姐还未离开北京,毛主席便邀请马三姐到家中做客。在饭桌上与马三姐一起进餐的还有毛主席的两位女儿。看着这两位与自己年纪相仿的女孩,马三姐的紧张感降低了不少。

在吃饭时,毛主席询问马三姐跨江战役的经过,还问她家住哪里,叫什么名字,马三姐回答说,“我没有名字,因为我在家排行第三,所以大家都叫我马三姐。”毛主席知道马三姐还没有名字后,沉思片刻,说,“那我来给你起个名字你觉得好不好呀?”

马三姐听到毛主席要为自己起名字十分高兴地同意了。毛主席对马三姐说:“你看,你姓马,我姓毛,你就起名为马毛姐,你同意吗?”马三姐欣然同意,她在心里默默想着,以后我就有自己的名字啦,我的名字叫做马毛姐。

吃完饭后,马毛姐还和毛主席一起散步。

散步过程中,毛主席注意到马毛姐现在还是应该上学的年纪,跟她说:“新中国成立了,你们青少年一定要读书,要好好学习。”还询问她愿不愿意到北京来上学。

马毛姐回答毛主席说:“我不想在北京上学,我想家,我要回家。”

知道马毛姐不愿离家到北京上学后,毛主席也尊重她的决定。毛主席注意到马毛姐身上的衣服已经挺旧的了,便安排了人给马毛姐做了两套新衣服。在马毛姐准备离开北京之时,毛主席还准备了一支笔和一本笔记本送给马毛姐,在笔记本的首页,毛主席还亲自写上“毛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自此,“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8个字也开始慢慢成为青少年激励自己学习的名言警句之一。

就这样,马毛姐带着毛主席送给自己的两套衣服、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以一个新的名字返回了家乡。

返乡谨记主席话,默默奉献岗位中

回到家乡后,马毛姐的母亲得知毛主席送了两套衣服,便嘱咐马毛姐:“这是毛主席给你做的衣服,一定要好好保存起来。”那两套衣服,马毛姐也只穿过一次便好好保存在衣箱中。

可惜在1954年,马毛姐的家乡发生洪水,马毛姐一家在逃难过程中不小心把衣服丢失了,马毛姐还因为这件事情难过了很久。

马毛姐谨记毛主席的教导,回到家乡后就着手补学习。尽管马毛姐已经16岁,过了参加小学教育的年龄,但她仍不放弃学习。她在自学了小学的课程后,就报名去巢县速成中学学习。在1954年6月,19岁的马毛姐还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1957年,马毛姐顺利从巢县速成中学毕业。有了文化知识支撑,马毛姐开始投身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当时正式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起步阶段,马毛姐也响应国家的号召,从基层工人做起。她从来不以功臣自居,曾在麻纺厂、针织厂、被服厂、帽厂、服装厂等多种厂家车间工作过,在职业生涯中也曾担任过车间主任、团支部书记、工会主席、党支部书记等职务。

1976年,马毛姐的工作开始慢慢稳定下来,她正式担任了合肥市服装鞋帽工业公司的副经理、工会主席和党委委员。

随着时间慢慢流逝,涌现了许多纪念渡江战役的影片和纪录片。在这些影片制作时,马毛姐也被制片厂邀请去作访谈,还参与了许多纪录片的拍摄,还原渡江战役的历史场景。

马毛姐时刻记着毛主席的那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她十分关心中小学学生的学习生活。在退休后,她经常主动去周边的各种中小学义务作革命教育报告,将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传达给当今祖国的花朵们。

1999年,马毛姐出席了安徽省离休干部先进个人电视表彰大会,安徽省省委组织部和省老干部局授予她离休干部先进个人证书。

2021年6月,马毛姐入选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拟表彰对象。

2021年6月29日,马毛姐成为首批“七一勋章”获。这位86岁的老奶奶,在她平凡的一生中,默默地为祖国的不平凡贡献着得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