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IC(恒玄科技、艾为电子、晶晨股份):①中信证券徐涛指出,目前半导体产业周期正处于探底阶段,IC设计公司及下游客户正积极推动去库存,展望明年,随着下游需求逐步回暖,半导体产业周期有望于2023年二季度前后触底重回上行阶段;②半导体产业具有周期性+成长特性,每个完整周期一般持续3-5年左右,但较产业基本面(全球销售额)相比,通常股价会领先1-2个季度达到阶段新高或触底;③受下行周期等因素影响,半导体板块估值自2021年四季度以来持续下降,目前动态PE约43倍,低于历史平均动态PE(75倍),处于历史分位10%以下位置,IC设计公司自近两年股价高点以来最大跌幅约50%~80%;④徐涛结合相关公司长期成长性以及当前估值水平,看好恒玄科技、艾为电子、晶晨股份、思特威、格科微等企业后续有望迎来修复机遇;⑤风险提示:去库存进度不及预期、下游需求释放不及预期。

2、CXO行业(康龙化成、和元生物、阳光诺和):①近期和铂医药将以1.46亿元向药明海德出售生物大分子研发创新中心项目的生产厂房,Biotech战略性出售资产与“停摆”止损或成常态,创新药研发、生产、销售三大环节专业分工趋势加速;②医药CXO本质是效率、成本、经济性的选择,国内企业具备生产要素优势,随着行业需求升级,龙头公司天花板持续提升;③浙商证券孙建看好国内创新药企外包率提升才刚刚开始,医药CXO国内仿创升级生态优化的过程中迎来重要发展窗口期;④风险提示:创新药投融资趋势变化的不确定性。

主题一

半导体IC设计周期反转在即,股价通常领先基本面1-2个季度触底反弹、当前板块估值已位于历史分位10%以下,这些公司最大跌幅近80%修复预期强烈

目前半导体产业周期正处于探底阶段,IC设计公司及下游客户正积极推动去库存,展望明年,随着下游需求逐步回暖,半导体产业周期有望于2023年二季度前后触底重回上行阶段。

中信证券徐涛通过对全球半导体产业进行复盘,发现半导体产业具有周期性+成长特性,每个完整周期一般持续3-5年左右。但较产业基本面(全球销售额)相比,通常股价会领先1-2个季度达到阶段新高或触底

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及增速2019年一季度以来持续增长,2022年5月创新高,随后进入下行周期,2022年5-10月全球半导体销售额连续环比下滑。ICInsights判断“全球IC市场将于2023年一季度见底,并于2023年二季度开始恢复增长”

结合相关公司长期成长性以及当前估值水平,徐涛建议关注恒玄科技、艾为电子、卓胜微、唯捷创芯、北京君正、晶晨股份、中颖电子、兆易创新、思特威、格科微、韦尔股份等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半导体周期3~5年,股价先于基本面见底

费城半导体指数(SOX)旨在跟踪一组从事半导体设计、分销、制造和销售公司的业绩情况,是衡量全球半导体产业景气程度的主要指标。

从历年的指数变化来看,从1994年开始,费城半导体指数在上行周期平均涨幅为+155.01%,平均上行天数为640天(约1.5年);下行周期平均降幅为-38.07%,平均下行天数为354天(约1年)。除了2002年的互联网泡沫影响,费城半导体指数的波动周期持续时间与全球半导体销售额的波动周期时间大致相同。

经汇总,平均一个完整的半导体周期(涨跌幅在20%以上)持续的时间为3~5年,通常股价(费城半导体指数)会先于基本面(全球半导体销售额)1-2个季度达到阶段新高或触底反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轮产业周期目前正处探底阶段。后续随着下游需求回暖以及市场结构优化(如进军汽车、工业等市场),2023年一季度前后相关芯片厂商库存压力有望逐步缓解,2023年二季度末有望回到正常水平

展望2023年,手机市场大盘有望复苏,智能汽车+风光储+AIoT+信创需求强劲,有望拉动整体半导体产业周期触底并重回上行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IC设计公司估值均处于历史低位,看好估值修复机遇

IC设计公司自近两年股价高点以来最大跌幅约50%~80%,今年四季度有所反弹,但仍处于估值低位。

估值层面,半导体(中信)指数2020年至今平均动态PE在40-130倍区间波动,由于受半导体下行周期等因素影响,板块估值自2021年四季度以来持续下降,目前(2022年11月15日)动态PE约43倍,低于历史平均动态PE(75倍),处于历史分位10%以下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部分优质设计公司(圣邦股份、卓胜微、韦尔股份和晶晨股份等)估值同样处于历史低位。考虑到A股优质IC设计公司估值已经充分调整,目前处于历史低位,相关公司估值有望迎来修复机遇。

主题二

这个医药的子行业还在底部且景气度不差,分析师称需要重新认知长期成长性,近期催化事件多

CXO行业是医药行业的一大景气分支,浙商证券孙建最新报告跟踪行业最新动态。

近期和铂医药将以1.46亿元向药明海德出售生物大分子研发创新中心项目的生产厂房,Biotech战略性出售资产与“停摆”止损或成常态。

孙建认为CXO生意本质为需求端受益于全球持续增长的医药研发投入,而壁垒在于药明康德等离岸外包的特点更有利于发挥生产要素优势(中国工程师红利),因此其本质是效率、成本、经济性的选择,后续继续看好服务药企的CXO。

相关上市公司如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泰格医药、博腾股份、九洲药业、凯莱英、百诚医药、昭衍新药、美迪西、药石科技、方达控股、和元生物、济川药业等,关注阳光诺和、百洋医药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Biotech公司资产优化事件梳理

11月15日,和铂医药出售生物大分子研发创新中心项目的生产厂房。今年三季度以来,基石药业苏州产业化基地11月上旬暂停止试运营、科望医药苏州工艺开发和中试生产设施被药明生物吸纳,Biotech战略性出售资产与“停摆”止损或成常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仿制药集采的推进,加速了产业专业化分工的进程。而参考创新药的全球产业生态,研发、生产、销售三大环节的专业分工趋势必然也是加速的

之所以出现以上事件,是2017-2022年以来投融资环境变化下,创新药企对企业资源投入经济性再评估后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对生产、销售资源投入的再评估。

二、从分众传媒到药明康德,重新认识CXO生意本质

广告公司和CXO底层需求逻辑的差异:

①需求波动:发展受益于全球持续增长的医药研发投入,需求端受经济周期影响小

②壁垒:CXO业务离岸外包的特点更有利于发挥中国工程师红利优势,以及通过服务平台的持续完善建立较深的护城河;

③天花板:由于中国生产要素优势明显,以药明康德为首的离岸外包是全球医药研发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环节。随着行业需求升级,龙头公司天花板是持续提升的

与众不同的认识:市场认为国内医药CXO公司仅仅是受益于过去5年创新药融资的火热,这无可厚非,但忽略了医药CXO生意的本质是效率、成本、经济性的选择。

需求端,药企下游充分的市场竞争是选择外包服务成为趋势的必要条件,而国内药企目前正处于从融资火热到市场化(价格判断出清同质化)的过程中,因此,外包率的提升其实才刚刚开始,特别是在生产、销售环节的外包,对应CDMO、CSO等新业态。服务国内药企的CXO处于“真需求”释放的关键窗口期。

因此医药CXO,必然在国内仿创升级生态优化的过程中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迎来越来越好的发展窗口。

注: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