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这是明代文人游俊在“三顾堂”中挽诸葛亮的对子。谈到诸葛亮,一定绕不开《出师表》和《隆中对》。“两表”毫无疑问是大名鼎《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而一“对”则是知名度更高的隆中对。

正是因为有了高屋建瓴的隆中对,诸葛亮未卜先知,未出隆中而知天下三分,才有了刘备集团从天涯漂泊到鼎力天下,展示了他非凡而卓越的见识。而发生在刘备惨败夷陵后,诸葛亮在誓言北伐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生命兑现了最初的誓言,伟大的人格魅力穿越古今,让他自逝世后开始就粉丝如云,受到历代有志之士的高度赞许。

可令无数三国迷痛心的却是,义薄云天的关云长居然会大意失荆州,以至于引发多米诺骨牌,打通荆州和益州的两大关键性战略通道,先是长江三峡的峡口宜都郡被陆逊攻占,随后又是东三郡的得而复失,以至于隆中对中对规划的“天下有变,则命令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两路出兵北伐,彻底沦为泡影,后面刘备执意伐吴,先是被陆逊利用占据三峡峡口的地形优势堵在夷陵一带,继而被火烧连营七百里,蜀汉精锐部队和人才精英损失殆尽,发展就别谈了,生存都是大问题。

推及问题的源头,人们莫不在谈在汉中之战接近尾声时,关二爷趁势发动的北伐襄樊之战,由于没有重视盟友孙权的动向,而惨遭背后捅刀,以至于形势一片大好的北伐战争,陡然间变成历史的悲剧—大意失荆州。关二爷不仅全军覆没,自己惨遭擒杀,更导致刘备彻底丧失荆州。先不说北伐的时机等问题,关二爷为何会大意失去荆州呢?他孤高自许,狂妄自大的性格?国舅爷糜芳、将军傅士仁等猪队友拖后腿?还是据守上庸的刘封和孟达不听招呼?或者是将诸葛亮“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话当耳旁风?这些固然是影响因素,却还有一点未曾提及,那就是诸葛亮在二十八岁那年初出茅庐所论“隆中对”,存在一个非常重大的缺陷,而这个问题,刘备和诸葛亮一直未曾认真做答。

关二爷的惨败,核心因素是从盟友孙权背后捅了一刀。很多人就曾说,要是关羽能意识到孙刘联盟的重要性,执行诸葛亮叮嘱的“北据曹操,东和孙权”的策略,比如说孙权主动示好,为他的女儿求娶关羽的儿子,关二爷不是以“吾虎女焉能嫁汝犬子乎?”而是使用圆滑的外交辞令或者接受孙权的好意,不就好了?联盟这么好维持?你接受你接受孙权的好意,乃至你去主动一点好,孙权就不会背后捅刀?

我们看看,按照《隆中对》中的分析,天下会三分,曹操已是一方,完全成熟,孙权也基本成熟,而刘备呢?却还尚需要按照这幅蓝图奋斗一番。那么远期的规划,两路出兵北伐,

,既然孙权已经是三分中的一方,你的北伐,难道不考虑孙权这个不可控的因素吗?他会有如何动作?他是在江东躺平,还是自淮扬一带出兵?还是有其他企图?我们看到,在隆中对中,诸葛亮提到了“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他是知道维护孙刘联盟的重要性。

知道联盟的重要性就行了吗?很多人懂那么多道理,可却依就别说过好一生,就混个温饱都难。实际上,任何联盟的维系,或基于共同的意识形态,或基于共同的利益,特别是外部威胁,而孙刘联盟之所以能成立,不是因为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出色口才吗?而是他和鲁肃等人这是顺势而为,因为核心还是共同的利益,也可以称之为共同的威胁。在曹操“今治水军八十万,方与将军会猎于吴”的现实威胁面前,无论是刘备还是孙权,都有生死存亡的危机,这才是让联盟能成行的根本所在。

要不要孙刘联盟,二爷的派头是,这是给你们脸了。这一行为在政治上显然是十分幼稚。诸葛亮当然知晓联盟的重要性。可知道就行了吗?怎样去维系呢?天天一起喝酒吹牛?孙权可是不断来讨要荆州的。对这个问题,隆中对却仅有一句“外结孙权”。问题是,并问回答怎样去结?人家愿不愿意结。我们必须看到,对联盟的紧迫性,刘备和孙权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刘备其实比孙权更需要联盟,在赤壁之战前夕,孙刘联盟对刘备可以说是“救命稻草”,而赤壁之战后,依然是发展依仗,反观孙权则不如刘备那么强烈,甚至到后面,在吕蒙的戳窜下,他倾向甩开这个联盟了。

既然是刘备集团更需要孙刘联盟,那么他们就更需要用心去维护。问题就在于这个维护,比如说,对方是谁主事,其对联盟态度如何?不需要摸清吗?关二爷不屑一顾,鲁肃去世吕蒙接班,这么重大的事情他都没察觉到山雨欲来,可以说已经是重大失策。最核心的问题却还不在这里,而是在于,“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孙权好歹也是三分的一方,难道是小透明吗?你的北伐完全不考虑他?

这一北伐策略可以说非常要命,为啥呢?但凡出击,更别说是北伐,那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战略大后方,为我方提供粮草后勤,部队和兵员支撑,而我方的军队则一定都是背依自己的战略大后方,才能如尖刀般直插对方。即使败了,也不至于溃败,还能卷土重来。而战略大后方,则必须保持绝对的安全,必须交给自己绝对信任的人,政治能力极为出众的人。因为大后方一旦失手,后果将不堪设想,《三十六计》中的调虎离山之计,就是突袭对手的战略大后方,从而达到扭转战局的目的。

在关羽的北伐中,我们看到,关羽的战略大后方,竟然完全暴露在孙权的攻击之下。这样的情况下,竟然敢去北伐,这已经不仅仅是胆子肥,完全是缺乏战略考量。要知道,在江陵之战后,联盟双方一直都是龌龊不断,甚至发生过吕蒙突袭击荆州三郡并轻松占领,刘备亲率五万大军驻守公安,双方剑拔弩张差点全面开战。最后还是因曹操袭汉中,刘备作出重大让步,“以湘水为界”双方再分荆州。都这个份上,孙权能信任吗?刘备集团又该如何对待联盟呢?

隆中对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下,如何维护和利用孙刘联盟?至少自己的大后方江陵,在北伐前,有没有几道战略深纵防护?让孙权即使背盟也无法威胁到他的安全,或者说能为自己留下足够的预警时间。这点在《隆中对》中仅仅提到“保其岩阻”,那么江陵的“岩阻”到底在哪里呢?北伐前你有没有全力去打造这样的一个“岩阻”呢?要知道,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就被阻挡在了三峡的峡口夷道。

由于精力都放在了益州和汉中之地上,刘备集团在荆州缺乏天才谋略家,一直没有深刻意识到这一问题。可孙权集团却有一定的认识,那就是对于江东来说,位于长江上游的荆州,始终是悬在头顶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曹操从淮南一带未必能撼动江东。可是若有人从荆州顺长江而下,那却相当的可怕,实际上,后世的历史还真就是这么发展的,割据江东的政权,如果荆州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基本离死期不远。西晋灭吴荆州一路就是主攻方向。北宋攻灭李煜的南唐也是如此,而桓温等权臣也基本是从荆州出兵到攻金陵,基本是屡试不爽,孙吴集团是六朝的开创者,其隐约已知荆州对其生存的重要性,不然在刘表时代,也不会一直在死磕荆州。

当然,隆中对时的诸葛亮才初出茅庐,年仅二十八岁,都说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世事一直上动态和发展的,而隆中对是一个战略上的规划,要落实到实处,还是要根据形式不断补充和完善,比如说,荆州并非刘备一人独占,而是刘孙操三家小三分,如何北伐是不是还需做好准备,从长计议?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萧玉南

参考资料:王正兴《这才是战争》、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