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物之物或某种艺术姿态

——关于刘春杰的“鲁迅主题”创作

艺术家刘春杰长期以木刻版画为主要创作形式,在传统绘画当代化方面做了艰苦的探索和实验,成绩斐然,特别是他的“鲁迅主题”创作,融通鲁迅幽微深远的精神世界,如入鲁迅所谓“无物之阵”,其率性戏谑的异形风格动人心魄。

因为鲁迅在20世纪中国的历史性意义和重要影响,其面容成了革命史和文学史的一个固定符号。刘春杰抓住了这张标志性的脸,动用多样媒介和多样创作方式,雕之刻之凿之,也配以“私想”系列文字。他的鲁迅图像十分多样,不无诡异——冷峻、黑沉、张狂、讽喻、热烈、温和、柔情,各种变式和样态。这种变容之术属于艺术的解构,表明这位艺术家是深谙当代艺术策略的。解构不是一味否定和摧毁,而是意义的回溯和重赋,而是重启和创造的前提,因而更是一种实存姿态。

自然地,解构意义上的实存姿态也表现为艺术家的风格,我愿意称之为“戏谑”。“戏谑”诚然不是随意搞笑,更不是恶意虐人。“戏谑”恐怕跟现代哲学和当代艺术有关。尼采是最早构想作为哲思风格的“戏谑”的。当年博伊斯带领学生搞艺术行动,战友见面就来一句“民主真好玩”,含着一种蓄意的淋漓尽致的“戏谑”。至少在刘春杰的“鲁迅主题”创作(文字和图像)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种高度复杂的姿势,是幽默-嘲讽-游戏的复合体。它既是艺术家的个性和本性表现,也是艺术家精神锋芒的保护性修饰。

刘春杰的艺术世界里始终有多个鲁迅形象。我说“多个”,是因为刘春杰通过艺术解构行动完成了多重鲁迅形象的建构,如艺术家本人所言:“鲁迅之后,无数鲁迅”。但事情还不止于此。刘春杰的“私想鲁迅”已经隐约思入鲁迅精神的内在领域,或者不妨说,刘春杰艺术为我们进入鲁迅精神的内在领域做了准备,提供了通道。这个内在领域是尼采式的,其中的关键隐喻是鲁迅所谓的“无物之阵”。

鲁迅曾被称为“中国的尼采”。鲁迅接过了尼采的虚无主义判断,一方面要确认传统价值体系的虚妄和此在生命的虚无本质,另一方面又没有把无定无形的“无物之物”把握为堕落和颓废之势,而是相反地把它设定为自由和积极生命的动力。在《这样的战士》中,鲁迅竟说“无物之物”将是“胜者”——这话丝毫没有颓丧之意,倒是传达了当代艺术和当代生活的豪迈之气。

刘春杰是“这样的战士”,他的艺术切点十分精准,他碰触了尼采-鲁迅的精神脉络。而这也就意味着,通过本次展览,借助于刘春杰的“鲁迅主题”作品,我们或可抵达更远更深处,接通有关人类实存境况的核心命题。

本次展览展出刘春杰《私想鲁迅》《让他说话》等代表性作品,以及他在《持续刷屏》等作品基础上二次创作的《一以贯之》系列,共205幅作品,集中呈现这位当代艺术家最新的创作和思想。本次展览也试图在展示方式上有所创新,根据策展理念,我们区分和设计了三个空间。

第一空间:在灰色空间里布置整面墙的鲁迅面容,以切割方式打破常规展陈,形成解构性的“毁容”效果,同时为借用刘春杰作品经常出现的网格表现,通过伸缩画框错落形式,显示不同作品的不同冲击力。

第二空间:在一明一暗两个展厅的空间中或高或低悬挂画作,配合光影以形成迷乱和突兀的虚无感,有如无物之“迷阵”。

第三空间:在光亮空间里布置相对稀疏的墙面作品,并与户外行为作品“野草”相呼应,基调为中性刚毅,表现压抑的希望或废墟中的生长。

无论我们的上述设想能否完全呈现,毫无疑问的一点是,当代艺术作品具有未完成性,是要在展示和接受中完成的。换言之,展示和接受本身就是创造。有鉴于此,我们今天邀您共赴一场当代艺术的创造。

策展人:孙周兴

(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2022年11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