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世界舞台的科比

科比,美国已故篮球运动员。即便他因为飞机事故不幸去世,但丝毫不影响他在球迷心中的地位,科比是偶像,是榜样,也是老师。他不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领团队勇攀“高峰”;也为年轻人构建成长的机遇,对遭受不幸、失意、焦虑的人,不求回报地实施支持。

他一生加固了人们对篮球的热爱,还向正在奋斗的你讲解如何排解自己的“坏情绪”,与夜晚的孤独对抗。

科比认为每个人都会有闪光点。闪亮持久且愈发明亮。就会更容易让自己看到暗点,从而弥补不足,登上“光明顶”。

另外,有些人的注意力容易被他人的闪光点吸引,看他人努力,顾及他人感受,这样就很难发觉自身优缺点。所以他们对情绪变化敏感,虽憧憬美好未来,却又总会不由自主地躲进墙角孤独沉睡。

如果你正在努力,不妨了解一代传奇人物科比的少年。以回顾科比勇敢、智慧、桀骜不驯的13岁,来唤醒疫情下生活不如意的你!

科比接受媒体的采访

总有人要赢,为什么不能是我。”科比曾经在采访中坚定地回答记者关于如何努力的提问。这是科比13岁第一次回应孤独的呐喊。

这句话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

第一,人有一百种活法,何必在意别人的眼光。用自己的办法活着,拥有强大的自信力是幸福的基础。6岁离开美国,13岁再回来,一整句英语都说不全的他,居然学会了与影子对话,悟出了争的哲学。

第二,不要抱怨命运,行动可以改变一切,赢需要执行力作为基础。人不仅要活着,还要活得精彩,伟大。13岁,自以为拥有天赋的科比,一年都没有得过1分。父亲告诉他,没有人会在乎你的分数,你自己更不要给自己设限。唯有开启了每天早起训练,做得比别人多,才能填补身心的空白。

一个人的伟大,在于他在成长过程中正确的选择,来看看科比从出生后的选择。

“争”“强”“好胜”的一家人

1978年夏天,NBA球员乔·布莱恩特在美国费城76人球馆外的几公里处享用午餐。服务生推荐了空运过来的顶级神户牛排Kobe Beef(科比牛排),乔看着大理石花纹的牛排,他鼻轻吸气,小心地收集牛排独特的香。乔尝试用手指轻轻地按了一下,感觉指尖的温度都可以把牛排上的白色脂肪融化。

科比父亲乔·布莱恩

这简直是迷倒世界舌头的美味。”乔闭着眼睛,飘飘然。一边咀嚼着一边露出如此赞叹的话语。

细腻、精致、无以伦比这种美味带来的幸福感让乔记忆犹新。

1978年8月23日,乔把这种令自己感受到幸福感的名字,寄语在刚出生的小儿子身上,所以给孩子取名科比·布莱恩特。乔这个吃货希望科比与自己拥有相同的爱好,享受牛排和篮球的生活。

科比的老爹乔是一个固执的天才篮球队员,曾经有球队教练这样评价他:“他生来只为表演,而不是求胜。”

科比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父亲:他虽然拥有着对篮球的挚爱以及强大的体魄,无以伦比的球技。但是性格骄傲,桀骜不驯。是一个想唱就唱,想吃就吃,认定要做的事情就不会轻易放弃的男人。他总在追求不同的目标,为了至高的、自私的幸福不顾一切打破规则。

科比父亲的篮球职业生涯并不如意,总被“自己”设定的不同目标打败,他的篮球人生危机四伏,性格很直,容易被人报复。还因为孤傲没有很多朋友,经常搬家,变得举目无亲。最终选择当教练赚钱。

再来看看科比母亲帕梅拉·布莱恩特,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一家出了两个NBA球星,这个女人一定不简单。

而现实中,帕梅拉却是一个十分较真的人。只要是她看中的东西都要争过来,科比曾坦言:“我的竞争力来自我的母亲。”

在科比成名之后,他与父母的关系虽然很糟糕,甚至因为争斗还上了法庭。科比答应花费25万美元买房子给父母,而帕梅拉看中了价值45万美元的房子,她要从儿子这里争来更漂亮的房子,为此不惜贩卖科比早年在湖人队的球衣、冠军戒指等珍贵物品。为此这一家人一直在“争论”不休。但科比依旧最爱他的母亲。

他们的关系阴晴不定,原因在母亲帕梅拉性格中的“争”和父亲乔的“强”。当然这些性格特点也不是坏事,在科比看来,只是对他要求更加严厉,压力稍微大一些。

科比2岁的时候,父母就在想着放弃一些不必要的社交和旅行,用大部分的时间来规划科比的篮球人生。他们设计了一些在科比面前运球、投篮的动作。这样,科比就会模仿着父亲运球的样子开始学习打篮球,母亲每天也会开始监督他学习。

很显然,充满爱的家庭氛围里,争强终于诞生了“好胜”的科比,不同的是,科比对于争强的概念理解更进一步,知道在什么阶段去和谁争,如何变强。

6岁的时候,他们全家去了欧洲,科比接触篮球的对抗,与他人争夺投球的权利。科比第一个想挑战的不是同龄对手,而是一个成年人。

他虽然继承了父亲桀骜不驯的性格和直面困难的勇气,但他要比父亲更具杀伤力。他要挑战的是更进一步的目标。

他会把阻碍自己目标的人和事物,作为自己“刺杀”的对象,这些成就了极强的野心,执拗严厉“好胜”性格的科比。

对篮球的热爱让他懂得回应孤独

“不要和我讲无关篮球的道理,我不愿意听。”这是13岁时候科比对“家人”宣读的规则。6岁到13岁之间,他就开始四点起床,早餐前就进入了投篮训练的状态,这样下来,一天就比其他人至少多了一轮的训练。当然,还有一个终极目标,回到美国,进入NBA。

现实,总是要比想象更困难,13岁刚回到美国的科比,首要面对的就是被人排挤,在学校没有人愿意和他说话,别人也听不懂他想表达的意思,语言和文化的差距越拉越大。

刚开始的夜晚,科比会在家观看祖父送的录像带,模仿着里面的动作在床上蹦来蹦去。一旦到了第二天早晨,屋外的篮球拍打地面的声音此起彼伏,他就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热爱,一股劲儿跑下去,可球场上,大家都已经组好队伍,没有人多看他一眼。

没有对抗,没有实践,科比训练中所接触的知识无法落地。曾经幻想未来此诧风云的他,这一年没有在篮球场上获得1分,他开始怀疑妈妈的话:“只要努力就能成就最好的自己。”

当时的科比过得非常不好,夜晚无法入睡,他付出了努力,没有成绩,感觉都白费了。

父亲看到他在篮球场哭泣,走过去把手掌放在科比肩膀上。对他说:“你是0分或者60分,我们依旧在这里爱你。你做到了对篮球的热爱,分数才有意义。”

父亲的话唤醒了科比的内心,他逐渐理解如何挑选重要的事情去做,也知道如何成为自己所热爱事物的主导者。

没有人理他,但是不妨碍他主动出击,他去调查各个学校篮球队的排名。把注意力从观察自己转移到自己城市各个街区汇集的天才们身上,观察他们饭前饭后都做了些什么,放学后几点回家,还有有没有女朋友,是不是经常和父母吵架,甚至他们的兄弟姐妹是否也喜欢篮球。

科比把这些记录下来,首先问自己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再带着疑问继续深入调查。直到他找到可以“杀掉”他们排名的办法。

为了更快融入到新环境,科比给自己的影子起名字。今天早晨影子是某某学校排名第一名的汤姆,午后则是第二名的捷克。就这样父母经常看到科比寻找不同时段的影子,看到他想象着与不同位置的人对抗,晨曦映射的内线球员、午后的后卫、斜射的晚霞下的小前锋。

科比所获得的一切离不开他孜孜不倦,奔赴终点的精神。13岁后他在篮球的世界里找到了共鸣,了解了自我的需求、价值。他说:“我在和影子里的人继续争斗,增强对篮球的认知,充盈自己内心的篮球精神,再为之付出行动。”这就是科比的篮球哲学。

科比认为篮球这个爱好,不仅仅是玩乐,争斗,还可以更有力地利用篮球的价值“收益”回击孤独和其他负面的情绪。科比仅用一股不灭的热情,把负面情绪一扫而光。

对于当时的科比来讲,未来想要更好地体现个人价值。他看到了整个世界的模式朝着融合化的角度发展前进,所以需要能够跨越不同社会环境、顶层商业生态、复杂的家庭关系方向努力。虽然科比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是科比精神汇集成一条长河,也被称为“曼巴精神”,供后人学习。

尽力去理解你身处的这个社会

打破了禁锢,创造了规则。这是我们看少年科比人生的一个起点。学习无止境,走向成熟和走向未来,需要更大的勇气和超凡的坚持。

科比进入了NBA后,能成为超级巨星,一生获得了5个NBA总冠军奖杯,4个明星赛MVP奖杯,2个总决赛MVP奖杯。他其实经历的并不是成千上万场比赛,而是比之前生活社会更成熟的环境。

我们所熟知的NBA(美国篮球职业联赛)本就是经济(顶层)、文化、外交、事业的有效结合。构建了一个更大的世界,我们也应该给自己人生一个有规律可循,有方向可选的远大目标。

我们从个人层面去了解一个人,只是看到的只是他所表现自我的方式,看科比打球,喜欢他的投篮,模仿他,想要成为和他一样的领导者。

同样也要看到一个人成长中所接触的“爱”,“包容”和“真诚”的力量。就如科比对待刚进入全明星赛的姚明一样,放松下,你已经来到这里了,你一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