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村人

茶中禅与三际托空

我出生于广东电白,据我所知,我家数代均是茶客。

我曾祖父是一位商人,后到南洋经商,直到解放后才落叶归根。我曾祖父是一位客客,我父亲小时候曾祖父尚在世,故关于曾祖父之事略知一二。

我祖父是镇信用社退休职工,自小好茶。我从小就记得,祖父的工夫茶具永远是黑如锅底,茶苦如猪胆。所以,我祖父泡的茶我喝不来,因为太浓了。我祖父八十岁还每天坐摩托车到处跑,鹤发童颜,肉瘦骨坚,健步如飞,他的养生之道就与喝茶有关。

我父亲比祖父更好喝茶。我祖父喜欢喝铁观音,我父亲喜欢喝西湖龙井,我喜欢喝普洱。于是乎,我家中到处是茶叶盒、茶叶瓶、茶叶罐。我每年春节回家,父亲总是再三叮嘱给他买几罐龙井茶。我在浙江十几年来,我每次回家,父亲每次都再三叮嘱我给他买龙井茶。而且十几年来,我父亲每次都指名要龙井茶之外,其余礼物与别的茶,父亲一概不要,因为我父亲几十年来只喝龙井茶。龙井茶虽然广东也能买到,却总不如杭州产的正宗,故父亲每年都再三叮嘱我给他买龙井茶。

我祖父泡的茶我己喝不下去,但我父亲的茶比祖父的茶更浓,喝一小口即又苦又麻。所以我家里通常是我祖父与父亲共泡一壶「猪胆」茶,而我与其他家人共泡一壶普洱茶或铁观音。龙井茶与其他的绿茶我不喜欢喝,因为太苦了,我喜欢清淡的茶味,就如清淡的清风。

我家虽然是喝茶世家,但对于茶的研究其实并不多,对于茶具的品种,茶的品种、茶的历史了解并不多,因为我们喝茶都是几十年喝一种茶的那号人。

我虽然对于茶的品种、产地、历史了解不多,但由于茶与佛教禅宗自唐宋以来,就有不解之缘;而我本人喜欢禅宗,所以我对于茶与禅宗有一点点了解。

喜欢喝茶的人都知道「茶经」与茶圣陆羽。而「茶经」与茶圣陆羽都与佛教禅宗有很大的因缘。茶圣陆羽生于唐安史之乱前后,也正是禅宗的鼎盛时期。

在百度百科「陆羽」词条是这样记载的: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茗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

据《新唐书》和《唐才子传》记载,陆羽因其相貌丑陋而成为弃儿,被遗弃于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不知其父母是何许人,后被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在竟陵(湖北天门县)西门外西湖之滨拾得,并收养。

《陆文学自传》是陆羽于二十九岁时为自己写的小传,可信度较高。他在自传中写道:“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又《新唐书·陆羽传》载,他稍大一些,“以《易》自筮”,占得“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按卦词由智积禅师定姓为“陆”,取名为“羽”,以“鸿渐”为字。

以上是茶圣陆羽的身世记载。因为陆羽自小是在佛教禅宗禅师的收养下成长的,而「茶经」自然也与佛教禅宗有关。只可惜,中国茶禅后来远传日本,并在日本发扬光大,更名茶道。日本茶道名扬四海,而中国的茶禅反而近于失传。做为中国人,做为禅宗后学,说起茶道,我觉得脸上无光。好在中国茶禅传闻在峨眉还有茶禅传承,名峨眉茶道,由昌福禅师所创,已经传承37代,有机会我想见识一下。

峨眉一带禅宗临济宗是禅法、丹法、剑仙、医道、茶道结合的宗派,在明清二代,此派修到大彻大悟,成就大丹,住三四百岁,能剑身合一,卸剑飞行的高僧与高道很多。传说在上世八十年代,峨眉佛道各宗各派均有传人出山传法,未知有多少人有缘得传此派丹、禅、剑诸法大成的传承?!

茶道源于禅宗的禅,要讲茶禅,必须先讲什么叫禅。要到禅,必须讲三际托空,讲三际托空就讲到茶禅。讲到茶禅自然而然想到:「德山棒,云门饼。临济喝,赵州茶。」

什么叫赵州茶?你以为是赵州产的茶叶吗?不是的。赵州茶指的是赵州从谂禅师的「吃茶禅」。

相传赵州(唐代高僧从谂的代称)曾问新到的和尚:“曾到此间?”和尚说:“曾到。”赵州说:“吃茶去。”又问另一个和尚,和尚说:“不曾到。”赵州说:“吃茶去。”院主听到后问:“为甚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赵州呼院主,院主应诺。赵州说:“吃茶去。”赵州均以“吃茶去”一句来引导弟子领悟禅的奥义。见《五灯会元.南泉愿禅师法嗣.赵州从谂禅师》。后遂用为典故,并以“赵州茶”指寺院招待的茶水。

赵州从谂禅师素好吃茶,有人来问道,他一般都不知直接回答,而是叫问道者吃茶去!不懂茶禅的人不知道他为什么有事没事都叫人吃茶去,而懂得茶禅的人自然知道赵州从谂禅师为什么对来问道者以「吃茶去」来回复。

茶与禅到㡳有什么关注?要了解茶禅,必须了解什么叫禅,什么叫「三际托空」。

禅源于禅那一词。禅那本印度梵语,译回中文,乃静虑之意。四种禅定境界,即心静的四个层次,名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八定,即心静的八个定境。

「三际托空」,即意识切断,心中一片纯静空白之意。

此「三际托空」,

在禅宗名「保运」,

在藏宗大圆满名「立断」,

在道教名「炼己」、「守中」,

在儒家名「中庸之道」。

云何「中庸之道」?

《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中庸》云:"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这个「知止而后有定」,乃指意识流切断后,心才能定,谓之「知止而后有定」。「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即「坛经」中所云的"不思善,不思恶,乃明上座本来面目"之意。也就说,人在妄念未生之时,即自清净自性本体。能够保持「喜怒哀乐未发」,「不思善,不思恶」,心中清净,本源自性天真佛,即是「三际托空」。

这个「三际托空」,即是平时心劳累之时,歇一下,休息一下,什么都不想的状态。故谓「楞严经」云:"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这个「狂性自歇」的「不思善,不思恶」的状态,就是意识流切断后,心中一片空白的状态。这个状态是「金刚经」中所云的「应无住而生其心」的状态。

云何「应无住而生其心」?

心不住于眼耳鼻舌身意,

不住于色声香味触法,

不住于色受想行识,

不住于贪嗔痴,

不住于欲界、色界,无色界,

名「三际托空」,果然心「无所住」,

必能证果,直至菩提。

如果你还是不能了悟「三际托空」,那就依此「三际托空口诀」去修,亦能成就。

「三际托空口诀」云: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心知妄念而不随,能够如此,

即是三际托空。

道家黄大仙当年闭关炼丹时的山洞中,有一幅刻在石壁中的炼丹图,图上刻着一个没有头的人结跏趺坐而禅定。这个图很多人都看不懂,其实这幅图是教人修炼内丹要关闭六门,三际托空之意。人头上有大脑、眼、耳、鼻、舌,如果你把脑袋忘了,心不住于脑海幻象,不住于眼根所见,耳根所听,鼻根所闻,舌根所尝,就是心无所住,三际托空。

为什么只要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知妄念而不随"即是三际托空?因为修三际托空的本质是让人心静无杂念,断除烦恼。而人的所有烦恼均来自六根六尘,谓之六贼盗自家珍宝。人之烦恼虽然来自六根六尘;但是,六根之中,除了眼根、耳根、意根长年起用外,另外的鼻根、舌根、触根平时都是相对静止的,故可以略去不提。

视而不见,是你坐禅时虽然知道目前有张三李四走过,但你的眼光而不追随他跑,心中自自然然,这个叫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是你坐禅时听见隔壁张三俩夫妻吵架,路边李四的小孩在哭,但你的心并不想知道张三夫妻为什么吵架,也不想了解李四的小孩为什要哭,这个叫做听而不闻。

心知妄念而不随,就是心中有妄念生起时,不去管它,让它自生自灭,叫做心知妄念而随,无住妄念而生其心。

什么叫做妄想、幻想、妄念、杂念?

要知道:心有妄想、妄念、杂念,必有心声。什么叫做心声?比说你恨某人,你一想起他就在心中骂个不住,这个叫做心声,叫做妄想、幻想、妄念、杂念。修行不是为了修成草木无情,如果修行要修成什么都不知道的草木山石等无情,那我们何必修行?!如果像草木山石等无情什么都不知道就是道,那南山顽石早就成佛了。

有人参一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参了几十年都搞不懂。当你知道什么叫三际托空时,身中精气已衰,己难即身成道,故不得不转世再来重修,这又何必?

所谓禅,所谓三际托空,本是祖师所说的「平常心是道」,二三分钟就能了悟的东西,你硬是听那些胡说八道的「高僧」故弄玄虚,把禅复杂化,神秘化,于修道何益?

懂得三际托空才能修炼内丹,才能真正步入修证的殿堂。如果不能证得金丹阳神,说什么也是画饼充饥,己失去禅宗真正核心真传,因为丹禅不分家。有丹无禅名外道,有禅无丹名枯禅。

有很多人初读「金刚经」与「坛经」时,其实他已经悟入三际托空,破初关的了。只可惜,当他听一些故弄玄虚,把佛法神秘化人胡说八道后,他开始怀疑自己悟的道了,所以他花几十年去「参禅悟道」,结果一无所成。因为菩萨五十二阶位的第一个阶位便是十信位。云何为信?相信自己所悟,无所疑才是真悟。当然,懂得三际托空不等于悟道,只是懂得三际托空才是修道的开始。

很多修行一生毫无所成,就是执着所谓的「悟道」。因为他认为一旦「悟道」,什么都到了。因为他认为,不管从前无恶不作,罪过无边,一旦「悟道」,什么都圆满了,什么罪都了啦,三明六通都有了。那叫胡说八道,

谁说悟道一定有三明六通?谁说悟道后就不用修了?你不知道六祖慧能大师大彻大悟后还隐居秘修十五年吗?

请各位看「 杂阿含」卷第1212云:

世尊!此五百比丘既無有見、聞、疑,身、口、心可嫌責事,然此中幾比丘得三明?幾比丘俱解脫?幾比丘慧解脫?

佛告舍利弗:

「此五百比丘中,九十比丘得三明,九十比丘得俱解脫,餘者慧解脫,舍利弗!此諸比丘離諸飄轉,無有皮膚,真實堅固。」

各位看懂以上经文了没有?五百罗汉中,只有九十阿罗汉得三明,九十阿罗汉俱足六神通,其余皆慧解脱阿罗汉。所以,所谓悟道,并不一定有神通,所谓证阿罗汉,也不一定有神通。所以你不要以为一朝悟道,什么都到了,什么都不用修了。

入世修行,必以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指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与大乘佛法所说的六度万行是同一个道理。不管是修密宗、净土宗、禅宗、丹道,都必须以禅宗见地为指导。因为没有禅宗的见地为核心,修行非「走火入魔」不可。不管是修密宗还是净土宗、禅定、丹道,真修实证都是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这个路子,除此之外,更无余道可修,因为修密宗、净土宗、禅宗、道家的人的三脉七轮,五脏六腑,十二经络都是一样的,所以不管你修什么宗派,肉身的转化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只是文字与语言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修密宗,观明点、观月轮,乃结丹阶段。明点、月轮中修出清晰的本尊,就是成就自己的幻身,乃修阳神阶段。

修净土宗「观无量寿经」十六观的第一观日轮观,是修结金丹阶段。修到开目闭眼,金色日轮明明了了,乃己结金丹阶段。修到极乐净土种种庄严观成时,乃成就自己的净土之意。这个净土就是自己的三脉七轮,自性佛坛城。知道为什么古代很多道家修成阳神者在阳神修成之后不久就圆寂吗?

因为他不修自性净土,阳神乃清净法身,居庄严净土。如果你自身脉轮不清净,则魂不守舍。身中脉轮不清净故,魂不守舍。魂不守舍则阳神舍肉身飞升。故丹道祖师钟离权在「灵宝毕法」中说要长生不老,成为地仙,就要让金丹阳神永镇丹田。否则阳神弃壳飞升,不能肉身化气,难以肉身成圣。净土十六观中的后面西方三圣观,是转自己的三魂成庄严三身。

其实,如果有人老老实实依「观无量寿经」修持,即能即身成就,可惜众人把好好的即身成就法不修,只念一句六字洪名。

要知道,「观无量寿经」中的十六观,才是世尊亲传净土法。是故,能观成十六观的无量寿佛观时,得诸佛现前授记。

见「观无量寿经」云:

见无量寿佛者,

即见十方无量诸佛。

得见无量诸佛故,

诸佛现前授记。

修禅宗「楞严经」五蕴解脱的次第,也就是修炼金丹阳神的次第。

见「楞严经」色蕴阶段经文:

若目明朗,

十方洞开,

无复幽黯,

名色阴尽。

又以此心,

澄露皎彻,

内光发明,

十方遍作阎浮檀色,

一切种类化为如来,

於时忽见毗卢遮那。

这个若目明朗,内光发明就是心中光明,就开眼闭眼见内心金丹放光,乃指初结丹阶段。于此阶段,所见幻象皆自身精气幻化,莫以为真。

见「楞严经」受蕴阶段经文: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受阴尽者,虽末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

这个受阴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的阶段就是之前,色蕴阶段基础上的「内光发明」的金丹显形基础上成就阳神后,才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的。很多道家行者都以「楞严经」中五蕴解脱受蕴尽时是阴神成就。这个可笑之极,你没看见人家心离其形,如鸟出笼之前是「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的阶段吗?这个「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不正是金丹大光明的写照吗?如何能说是阴神成就?

世上那一个出阴神的人能够做到「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

所以受蕴尽者是「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可见成就金丹阳神并不简单,乃三世诸佛之正路。用「楞严经」诽谤金丹正道,那是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识自家人。

受蕴尽后的想蕴区宇,乃阳神成熟阶段。阳神成熟后,能梦中醒,故谓想蕴尽。行蕴与识蕴尽时,乃道家所说的炼神还虚阶段。

从上这段文章是为了讲述

入世行愿必以儒家指导,

修证见地必以禅悟为指导,

真修实证必以金丹正道为指导。

此儒道释诸家诸宗实修皆以三际托空为根本修法。所以,能不能弄懂何谓三际托空是三教修证根本入门修法,故五祖弘忍大师云:"不识本性,修法无益。"

何谓三际托空,上文已用大量章节讲解,相信大家都己经对三际托空有一定的了解了,下面说说喝茶与三际托空的修法。

茶禅是依味根而修,与药王、药上二菩萨所修的尝百药之味而入道相近,而非纯粹的三际托空。

「楞严经」中记载的药王、药上菩萨味根修法是:

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醋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遍知。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

以上药王、药上二菩萨所说的味根修法与茶禅修法很相近。要修此药王、药上菩萨味根修法与茶禅修法,必须先了解人的舌头结构。

人的舌头是个八卦形,舌头的每一个方位的味蕾都不同。如果你读初中上生物课时留心就不难了解,甜在舌尖,辣在舌尖两侧,酸在舌体两边,苦在舌根。草木金石分五行,五行有五味,五味于舌分五位。

所以,修茶禅简要方法是:

每喝一小口茶,含在口中,不要马上咽下,先让茶味中的酸甜苦辣遍触舌中的酸甜苦辣诸味蕾后方可咽下。茶下肚后,不要马上喝第二口,要等到茶味中的酸甜苦辣诸味在喉中尽退后,才喝第二口。

喝一天的茶,就相当于修一天的三际托空。当茶下肚,在等待茶尽退,在品味喉中茶叶余味时,其实此时心中是很清静的,没有任何念头。所以禅人向赵州从谂禅师问道时,禅师就叫他吃茶去!

历史上的著名禅师,很多都是修茶禅的,所以天底下著名的茶叶品种都与禅宗的寺庙有关,因为那些茶树是禅僧种的。

僧人为什么要种茶、喝茶?因为

茶有三德。茶能让人坐禅不昏沉,茶能帮助消化,茶能抑制性欲。就此茶中三德,使茶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所以古德云:"茶是佛的化身。"

茶中虽有道,只可惜世人不茶禅之妙,所以现在很多人都不懂茶禅了。喝茶有很多讲究,比如泡茶的手法与流程,茶叶的品种与茶具的品种,喝茶时烧的檀香,泡茶时用的泉水,都很有讲究。就拿茶具来说,以紫砂茶具为上品。而紫砂茶具又以江苏宜兴紫砂茶具为正宗。

以上喝茶讲手法、讲茶叶品种,讲茶具产地的茶道是有钱人干的事。我没那些闲钱,所以我喝茶从不讲究什么泡茶手法、茶具、茶品种,只讲喝茶的品茶方法。因为我喝茶是为了修静、修禅。不管喝什么茶,都要起到心静神宁的效果才是喝茶的真正目的。

初修茶禅,茶不要太淡,或则喝后喉中无茶甘味,难以起到心静神宁的作用。修茶禅本身就是靠每喝一小口后,含在口中片刻,让舌酸甜苦辣诸味蕾遍尝后,让茶之余味渐退做工夫的,茶若太淡则心不能静,会起杂念。因在等待喉中余味退尽时则口中无余甘,则杂念纷飞。修茶禅时,每喝一口都不要太大,要在口中含一下片刻,等舌四周味蕾尝遍茶的酸甜苦辣后,分三小口吞下,心静等喉中余甘退尽,再喝第二口。会喝茶的人,通常喝一小口茶都要等二三分钟后茶味才能退尽。在这二三分钟等待茶味退尽之时,就是禅,就是三际托空。修茶禅境界高后,一小杯茶可喝几小时。每喝一小口茶数小时茶味都在,全身上下皆有茶香,口中甘露如泉不断。

我记得我有几次修茶禅,一壶茶喝了几个小时,喝着喝着,在不知不觉中,心中显现一片光明,四周房屋皆如透明的琉璃色,人的身体仿佛化成了空气,身心仿佛在青天白云的飞行一般。

说实话,此等茶中乐比性高潮有过之而不及。因为男女之乐乃二性结合之乐,而茶禅之乐乃天人合一之乐,故茶禅之乐远胜凡欲之乐。得清静之禅悦,故能除凡欲之乐。但是,茶禅也有负作用,每次达到这种茶禅定后,我都一连二天睡不觉,想睡也睡不了,没有半点睡意。因为怕睡眠不足造成工作影响,所以我从几次修禅造成失眠之后,那时开始改为早上、中午喝茶,下午、睡上喝养生药膳茶。如此调整后,修茶禅造成失眠之事不复存在。

我在上文已经说过,药王、药上菩萨的味根修法相近。因为茶也是草药的一种,而药王、药上菩萨的味根修法就是尝百草药之味。故对此味根修法我略作讲解。

「楞严经」药王、药上菩萨味根圆通法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

"如是悉知苦醋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遍知,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会中,为法王子。因味觉明,位登菩萨,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味根圆通法,主要是尝草木金石百药百味时,「悉知苦醋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遍知」,事实上实修起来,与以上茶禅修法相同,不同的只不过草木金石百味与茶之味不同而已。草木金石百味与茶之味虽不同,但人舌之味蕾相同,故修法相同。

通过尝草木金石百味,从舌根「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

如今世上少有人懂得茶禅与味根圆通法之妙,我今示冰山一角,愿茶回归于禅,回归大道。

我所言论,不作圣解。对错与否,君自参悟。莫棂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