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

在李商隐的一句诗下,人们看到的是贾谊怀才不遇的形象,他才华满满,却壮志难酬。甚至在司马迁的描述下,将贾谊和不被帝王赏识的屈原合为一传,此后很多人便将二人合称为“屈贾”,如此更加重了贾谊的“怀才不遇”。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提到贾谊:“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这句话虽是为了表达怀才不遇之情,却也说明了贾谊受到委屈被贬谪到长沙,并不是因为没有圣明的统治者,而是另有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贾谊从年轻的时候,就已经进入大众的视野,也得到了皇帝(汉文帝刘恒)的青睐,压根就不该用“怀才不遇”来形容。

后来,他提出的主张,纵然没有到令皇帝言听计从的地步,也大多数颇为刘恒满意且采纳。那么这位“怀才不遇”的贾谊,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02

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据说十八岁那年,他就因为擅长写文章出了名,后来得以进入朝廷,是受到上司的大力推荐——这个上司,就是曾任河南太守、后来做廷尉的吴公。吴公是谁呢?

司马迁《史记》的记载中,这位吴公虽然大名不详,却非常牛气,他不仅是秦朝宰相李斯的同乡和学生,交际圈子“往来无白丁”,业绩能力也很牛,他治理下的河南郡是当之无愧的“治平为天下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这样一位“牛人”看重与推荐,可见贾谊也绝不一般。

汉文帝时期,贾谊的才华其实是被看见的,他被任为博士,不久后升迁为太中大夫,所持有的主张令汉文帝十分欣赏。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年轻人,他提出的许多主张都被不同程度的采纳,只不过没有全部采纳,并不是汉文帝不认可他,而是与当时的局势情况不符,实施起来难度太大。

那么他的主张是什么呢?例如提出汉朝要改正朔、易服色、更官名等一系列改革,以及让汉初的功臣诸侯们回自己的封国,不要在长安久待着,否则极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稳固。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这个主张是很有针对性的,而且汉文帝即位之初所面临的问题中,功臣诸侯们的权力过大是占大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同明朝建文帝削藩一样,在一个朝代开始之初,总会有功臣诸侯们权力较大,朝廷势力存在不均衡,而要想让这个朝代长治久安,就要让权力集中在皇帝身上才行。但另一方面,功臣诸侯们之所以权力较大,多半是因建朝之初立下了汗马功劳,若因天下太平就“卸磨杀驴”,未免太不厚道,所以怎么处理这就成了一件棘手的事。

贾谊的眼光无疑是“稳住狠”的,他提出功臣诸侯们必须要回自己的封地,以此来强化皇权,并且这事很迫切,要尽快提上日程。对此,汉文帝刘恒也正有此意,他按照贾谊的主张来一步步实施,给自己亲舅舅封侯,丞相陈平去世他紧接着下令让居住在长安的列侯都返回封地,如果有特殊情况不能返回,也要让侯国太子代为返回。

在这道诏令中,汉文帝搬出的理由是:封地的赋税物资原本只需要在本地上交给封地主的,而列侯们都居住在长安,那些封地的赋税物资也不得不转运到长安来,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多有不便,因此要求返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这道诏令一下,各诸侯们就炸了锅。很简单,他们都不愿意回去。相比于简陋偏远的封地,他们明显更愿意待在繁华的长安,更何况当初跟着刘邦打天下,他们所建立起来盘根错节的势力,一旦回去就被孤立而打散了。不愿意走怎么办?各诸侯开始抵制、“耍赖”赖着不走,甚至把矛头直指提出这个主张的贾谊。

他们斥责贾谊年少轻狂,居心叵测,挑拨君臣之心。拖了整整一年,在相互观望之中,居然没几个诸侯回自己的封地,反而把贾谊推上了风口浪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见此,汉文帝刘恒不得不叹息着改变策略。他先是将绛侯周勃免去丞相之职,要周勃带头回封地作表率,周勃被刀架在脖子上,不得不回,其他列侯也没理由继续赖着了。与此同时,受到周勃、灌婴等人无限排挤的贾谊,也被汉文帝贬谪外放,先后成为长沙王、梁怀王的太傅。

到这里,汉文帝对贾谊的贬谪,或许是汉文帝遣回列侯们所付出的代价,又或者可以说,这是对贾谊的另一种保护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然而,贾谊没有意识到这条路是很难走的,不能急于一时,也没有意识到汉文帝的良苦用心。在他看来,汉文帝对自己的贬谪,便是实打实的壮志难酬,怀才不遇,这让他在以后的时日里,都郁闷不已。

担任长沙王太傅不久后,贾谊又被召回长安,任命为梁怀王太傅。可是梁怀王却不小心坠马而亡,贾谊作为太傅认为是自己的失职,深感歉疚,最后抑郁而亡,年仅三十三岁。

贾谊这看似“怀才不遇”的一生,实则并非皇帝没有赏识,正如王安石评价的那般:“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作者:我方团队月落星沉

参考资料:司马迁《史记》、张向荣《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