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卡夫卡对电影艺术的对抗与吸收
卡夫卡出生以及生活的时代恰好是无声电影的起源及发展的时代。布拉格在1907 年有了第一家电影院以后,卡夫卡就经常和朋友布罗德去电影院观看电影,并且在观看完之后,卡夫卡还会提出自己的意见与见解。
在无声电影时代中,虽然卡夫卡力图使他的文章不受任何电影形式的影响,但他作品中所呈现的视觉效果却不能避免与电影的形式和技巧有着密切的关联,电影技巧的痕迹悄无声息地嵌入他作品的细节之中。
在卡夫卡成长的过程中,电影、戏剧等新的媒体媒介总是围绕在他身边,在卡夫卡的好友笔迹中也能看出卡夫卡时常是写着很多剧本的,只不过由于卡夫卡对自己的要求较为严格,以至于焚毁了许多珍贵的文学剧本手稿。
也正是在这一历史时代背景下,卡夫卡善于融入电影艺术的叙事手法,现实与虚幻结合,尽量在简短的叙事中见出复杂与深奥的内容,反映出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现象,因而他的作品具有着巨大的想象力与穿透力,不仅有深度,而且有力度,极大地冲击着读者的内心世界,给读者留下悠长的想象与思考空间。
为了叙述卡夫卡对电影艺术的对抗与吸收,我将从电影时代的到来、电影叙事与小说叙事的关系以及卡夫卡本人对电影这一新起艺术的对抗与吸收几个方面来分别进行具体论述。
02电影时代的到来与发展
卡夫卡出生的时代正是无声电影繁盛发展的时代,而在他短暂的生命中,他既经历了无声电影的时代,也经历了有声电影的时代,电影是卡夫卡生长时代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热点文化现象。
无声电影,也称为默片,它没有任何声音,只能通过演员的神态、动作来传达相应的内容。因此早期的无声电影注重演员的面目表情和动作,表情和动作都具有夸张性。这表现在文学叙事中,就是注重文学叙事的自然、本质的语言,不需要过多的文辞来修饰。
电影与小说不同,电影主要通过人物神态与动作细节两个方面来呈现人物的心理变化状态。
无声电影兴起于19 世纪 60 年代,无声电影这一新兴的新文化虽然在一开始的时候形式、内容都比较单调,但还是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摄影者看到了这一广阔的利益市场,于是便投身于拍摄、投影,为观众摄取各种有趣的题材;而观众对这一新奇的文化充满乐趣与期待,因此,电影开始成为人们平时生活的一部分。
卡夫卡于 1883 年出生,在卡夫卡生活的时期,一直到 20 世纪 20 年代之前,都是无声电影发展的高峰期,人们对这一新文化的出现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研究,并且不断出现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电影。
例如在无声电影时代便成就了卓别林这一杰出演员。无声电影最初是简陋、单调,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可言,故事情节简单,往往通过滑稽的动作来触动人们的情绪,观众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放松,在观影中获得美感。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无声电影由简单的故事情节慢慢改进,逐步丰富故事情节,使得故事情节变得曲折、起伏不定、复杂化。变化起伏的情节吸引观众的注意,使得观众全情投入到电影当中。
电影刚出现尤其是在无声电影时代,影片主要以喜剧为主,通过动作的夸张来展现人物的心理与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人物性格特色。卡夫卡作品中虽然是承载着复杂且深沉的内容,但我们发现它却是与早期的电影的表达具有相似之处。
他小说故事社会内容复杂深刻,但是他却像电影那样,化繁为简,在简中见繁,在文学表现中,他以轻松、幽默的形式把所要传达的内容表现出来,在人物的夸张动作与扭曲的表情中可以见出可笑与可悲的社会现实,折射出人们的生存状态。
如《饥饿艺术家》中的饥饿艺术家,他把挑战饥饿当作是正式的职业,然而人们给他提供表演的场地却是在动物园旁边,人们不尊重他的“职业”,只是在涌向动物园时偶尔看他一眼;他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场演出,但其他人却疑惑他为何进不了食,甚至“宽容”他没有必要那么认真,到一定的时间,自己是可以悄悄进食的。
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平常一些细小的事物与环节,就可以看出饥饿艺术家的认真、执着与人们的随意、讥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了一幅滑稽、可笑的画面,但这却也透露出了人们对传统艺术的淡漠与不尊重,艺术在这样的时代下必然将会逐渐走向灭亡。
电影一出现便受到人们的广大喜爱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印刷术的快速发展,以前人们可以直接在文字上获得故事的信息,但带来的一个弊端却是人的面部表情逐渐僵化了,人们变得不会运用自己的面部一些表情来传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了。
使人开始忽视自己那灵动和有力度的表情了,靠面部表情来传达思想的传统方法渐渐归于被淘汰的命运,而从文学的起源与发展中,我们可以知道其实面部表情是人们能够第一时间迅速捕捉到人物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电影的出现,便是恢复了人们的视觉感受,刺激人的内心情感。
也即电影这一新文化的出现正是要恢复我们的面部表情。人们坐在电影院中观看电影,不需要看文字的解说,而是完全靠演员的动作、神态、表情等,通过纯粹的视觉效果呈现来体验故事、情感,激发人的想象力,引发人的思考。
电影表现与文字表现还有一个重大差异在于,文字有语言限制,因为每个国家的语言是不相同的,如果没有翻译家的帮助,一个国家的居民是无法阅读另一个国家作家写的作品的,但是电影不同,电影以表情和手势动作的变化代替语言来传达本身要表述的内容,直接而迅速,导致电影要走向国际市场并且得到观众的理解与喜爱就需要它要有为全世界民众所能理解的面部表情和手势,而这也是卡夫卡极力注意的一个写作手法。
卡夫卡一反往常,不是运用大量文字叙述来展开故事的写作手法,而是很多时候通过人物的神情与动作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在《法的门前》,故事很简短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内容,而这深刻的内容便是从主人公在法的门前苦苦等一辈子的行为来呈现,最终守门人回答他这道门是专门为他而设计的,不仅主人公一下子语塞了,读者也能见出故事的荒谬与时代的悖谬,让读者见到生存是一件未知却又无奈的过程。
电影刚出现的时候,也许会受到很多学术界学者的排斥,包括卡夫卡本人也是如此,但随着电影的发展越来越好,电影已经不再单纯只是一个技术的呈现,而是一种融合了审美的艺术,作家转而接受电影,甚至有不少作家投身电影艺术的研究当中,电影无疑已经成为艺术审美重要的一部分。
许多外国学者转而研究卡夫卡小说作品与电影之间的可能性,透视卡夫卡小说作品中隐含的影视叙事手法因素,可以看出卡夫卡在小说创作中呈现出明显的电影艺术手法痕迹,让读者在文字的世界中犹如在电影的世界里遨游,阅读作品具有观影的视觉感受。
而这些写作特征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一方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作家的写作取材源于生活,生活的点点滴滴变化都会作印刻在者的作品当中。另一个方面是作家本人对新文化的兴趣与关注以及时代审美的变化,使得电影叙事手法渗透于卡夫卡作品的细微之中。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