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陶渊明开创了描写乡村生活、风光的田园诗,不仅他的诗文广为流传,他安贫乐道、不染污泥的高尚情操更成了许多人的精神寄托。然而,他的作品在生前并未受到太多重视,他其实是被后世“捧红”的。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这个过程中又有哪些独具慧眼的“星探”呢?

一、陶渊明作品生前不受重视的因素

陶渊明在东晋没有出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东晋乃门阀社会,陶渊明身世并不显赫。他的曾祖陶侃是位大将,但之后陶家没落,陶渊明也只是庶出,地位不高,没人能给他说得上话。

其二,陶渊明的作品风格不符合当时的主流审美。陶渊明没有依附当时的贵族文人集团,陶诗常用乡村生活、田园风光入诗,并且不喜精雕细琢,多用平畅疏朗的白描手法。然而同时代的知识阶层偏爱华丽雕琢的风格,比如陶渊明的友人颜延之,文风工巧严密,甚至有堆砌之嫌。再如与陶渊明并称为陶谢山的谢灵运,追求对山水的精细摹写,如果找不到足够精确的字词,甚至要自创新词,有的诗读起来佶屈。

李白认为建安以后的文学追求华丽,因此根本“不足珍”,这种评语当然有失偏颇,但我们也可以从中窥见当时的文学风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三,陶渊明作品的精神境界不易被时人理解。陶渊明作品的珍贵之处在于一个“真”字,这种“真”是因为他所言所写发自本心,不重浮华辞藻,也不为讨好世人,所以只有知音才会懂得欣赏。

二、陶渊明文学地位的提升

(一)颜延之、鲍照的欣赏

南朝,陶渊明已经引起了一些文人的注意。

颜延之在陶渊明去世后为他写下《陶徵士》,这篇文章主要是赞赏陶渊明的为人,并未涉及对他作品的精确评论。

鲍照以诗风遒丽而知名,然而他曾经学习过陶渊明的诗歌,称为“学陶彭泽体”。这说明鲍照朦胧地意识到陶诗的风格与众不同,却未能道出其中奥妙,只是笼统地模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萧统《昭明文选》

梁太子萧统独具慧眼,编撰《昭明文选》时,除去收录先贤的经典作品,以及体现时代主流的代表作,将陶渊明的八首诗也列入其中。他还整理了《陶渊明集》,并为之作序,称赞陶的文学“独超众类”,说明萧统已然意识到陶作的与众不同。

古代科技落后,作品很容易散佚,对于当时文名不显的陶渊明而言,更是如此。因此,萧统的整理与作序,对陶渊明的千秋之名功不可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唐朝诗人对陶渊明的推崇

盛唐,陶渊明的价值得到了彰显。大诗人李白、王维、杜甫都曾写过与陶渊明有关的作品。

王维为例,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曾作《桃源行》,这是第一首直接大力颂扬桃花源的诗。他的《偶然作》堪称陶渊明的诗歌版传记,不仅写出了陶渊明归园隐居的一面,也写了他情绪高涨甚至金刚怒目的一面。

不过,王维对陶渊明并非盲目崇拜。他认为陶渊明凭借个人好恶而挂冠求去,是将个人情绪看得太重,没有担负起身为一家之主的职责,远远没能达到抛弃“我执”的最高境界。但王维也真正将陶渊明的作品发扬光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宋朝对陶渊明的推崇

苏轼无疑是两宋文坛的巨星,然而他的仕途充满了波折,因此与陶渊明产生了远隔百年的共鸣。作为超一流的文学家,苏轼的文学批评才能也很卓越,他评论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意思是文字质朴但是韵味绮丽,表面风格清瘦,实际上意蕴丰富,这个评价十分精准。苏轼亦仰慕陶的为人,他认为陶渊明的高洁之处在于,为官和归隐都是率性而为,绝不会故作清高。他作了多首“和陶诗”,向遥远的东晋时代寄托自身的精神理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宋名家陆游也是陶渊明的忠实读者。少年时期,他就颇爱陶诗,后来经历了世道蹉跎,他淡泊宁静的心境更有了陶渊明的风范。范成大与陆游齐名,并称南宋的“中兴诗人”,以田园诗著称于世,他的作品是对田园生活更具体、更生动的描写。在范成大之前,诗人们把田园当做理想境界来描绘,不够贴近生活。范成大的作品更接地气,在如实反映所见所闻的基础上,赋予了诗意的内涵,对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进行了进一步的改善和发扬。

·结语

对于文学经典的定义一直充满了争议,有人认为经典一定有优于其他作品的本质,也有人认为经典纯粹是被人为建构和选择的。陶渊明作品的经典化历经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离不开他人的发现和弘扬,也离不开陶渊明作品本身的魅力。掩卷沉思,重审经典作品的魅力和建构过程,是一种美妙的体验。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书乃可贵

主要参考文献:叶嘉莹《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戴建业《六朝文学史》,(梁)萧统《昭明文选》,刘勰《文心雕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