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从军攻打的敌人很明确——柔然;并且,战役发生的时间、地点,都能结合《木兰辞》中的关键字、在史料中找到对应的记载。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北朝时期,与“黑山、燕山”相关联的战役,发生在公元429年4-10月。纵观北魏太武帝一生中与柔然的13次交手,这一战最为辉煌,史称“北魏破柔然之战”。

柔然,跟鲜卑族一样,出自东胡。两晋十六国时期,这一部落长期依附于拓跋鲜卑。

公元376年,拓跋氏的代国被如日中天的前秦帝国覆灭,柔然人转而依附河西地区的匈奴铁弗部。

时间来到了公元383年。这一年,苻坚大帝兵败淝水,盛极一时的前秦轰然崩塌,原本被统一的北方再度回归四分五裂的乱局,各族枭雄急不可耐地重新自立门户。

公元386年,年仅16岁的拓跋珪重建代国,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这就是在我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北魏帝国。

为了积蓄力量逐鹿中原,北魏一度把主要精力放在肃清草原上,而那时自认为翅膀已硬、不服调遣的柔然人,成了拓跋氏的重点收拾对象。

公元391年,拓跋珪亲率铁骑追杀不服管教的柔然部落,双方你追我赶、奔袭了上千里后,全体柔然部落沦为俘虏,被安置在云中郡。

随后的北魏集中精力鏖战中原,柔然首领社仑带着几百人逃过追杀、跑到了遥远的大漠以北。在这里,他们竟然收获了意外的惊喜:

所谓“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由于当时的北魏无暇顾及漠北,社仑趁机欺负周边弱小、逐渐坐大:“社仑远遁漠北,侵高车,深入其地,遂并诸部,凶势益振”。巅峰时期,柔然的控制区域“其西则焉耆之地,东则朝鲜之地,北则渡沙漠,穷瀚海,南则临大碛”,俨然草原上的新一代小霸王。

发展到这份上,柔然接下来的举动用脚趾头都能猜到:南下中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结合当初匈奴的经验,柔然最拿得出手的优势自然是“生于马背、精于骑射”。但不幸的是,说到玩骑兵,北魏才是那个时代的大哥。

因此,即使那时的北魏正集中精力与中原的后燕、后秦缠斗,从背后“掏肛”的柔然还是占不到什么便宜;相反,无论拓跋珪、还是他的儿子拓跋嗣,都经常抽出手来收拾下这个老在后背捣乱的烦人精。

从公元424年起,随着一代雄主拓跋焘继位,北魏国力再上新台阶,并在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而在同时,柔然人则迎来了他们最为悲惨的时期:公元424-449这25年间,拓跋焘亲征柔然共计13次,平均每两年一次。其中最狠的一次,发生在公元429年。

当时,趁着北魏集中力量进攻胡夏,柔然多次袭扰塞内;为了给他们一个教训,拓跋焘决定来一个釜底抽薪:扫荡漠北柔然可汗庭。

公元429年4月,拓跋焘集结全国精锐,在平城南郊举行阅兵大典,准备出击漠北。《木兰辞》中的“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也许反映的就是这一事件。

值得一提的是,跨越大漠、突袭游牧政权老巢难度相当大,过去只有西汉的卫青、霍去病干过。因此,鉴于当时北魏正花大力气对中原用兵,朝廷文武大多不愿意如此大动干戈,很多人甚至言之凿凿地声称“北伐必败”,持赞成态度的重臣竟然只有崔浩一人。

但拓跋焘明白,如果不给柔然人点厉害瞧瞧,自己很难集中精力往南。因此,他力排众议,坚决出兵。

随后的北魏大军兵分两路,拓跋焘率领东路军取道黑山(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平阳王长孙翰向西取道大娥山,约定在柔然汗国的王庭会师。

5月16日,拓跋焘到达漠南,随后舍弃辎重、整理轻骑奔袭,很快抵达柔然可汗大檀所在的栗水(今蒙古西北翁金河)。大檀猝不及防,焚烧大帐往西逃窜,其他人也一哄而散,遍布的牛马成了魏军现成的给养;试图支援大檀的柔然部队则被长孙翰截击,被杀得稀里哗啦,数百名酋长、头目战死。

随后的北魏大军沿着粟水西行。六月,拓跋焘抵达菟园水(今蒙古国巴彦洪戈尔省图音河),这里距离已超过3700多里。北魏军队在这里大肆搜索柔然,活动范围极大:“分军搜讨,东至瀚海,西接张掖水,北渡燕然山”,还特地路过当初东汉名将窦宪的营垒遗迹。

七月,拓跋焘率领大军向东回国,并在黑山大肆赏赐将士。途中经过漠南时,他还顺手收拾了一把高车国,俘虏人口数十万、牛羊上百万。十月,大军顺利回到平城。

这一战,柔然遭受伤筋动骨的打击:“前后降魏者三十馀万落,获戎马百馀万匹,畜产、车庐,弥漫山泽,亡虑数百万”,大檀忧愤交加、不久去世。短时期内,柔然无法对北魏形成像样的威胁,拓跋焘得以抽出手来,短短几年中先后将胡夏、北燕、北凉这三个国家消灭,结束了十六国混乱局面,继前秦大帝苻坚之后再度统一了北方,我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

《木兰辞》的背景,极有可能就是拓跋焘的这次远征。当然了,这也许是艺术作品的加工,作为对北魏持续数十年进攻柔然的浓缩。以此推测,花木兰应当属于北魏的精锐骑兵;虽然这个人物更像是杜撰,但无疑是那个奋进时代的重要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