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毅青

由长沙市天心区作协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22年第九场“阅动力·护地球”生态文学分享会会场离我家不远,走路只需一刻钟的功夫。晚上天气不好,刮风下雨,老公便执意要开车送我。

刚上车,他就问:“是谁讲课啊?”我告诉他是水运宪老师给我们分享他的新作《戴花》的创作心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以前读过他的作品吗?”我顺便问了一句。

“没有,但知道他好早就有名气了。”

老公是工科男,我知道他没有读过水老师的作品,但还是追问了一句:“ 那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呢,看过吗?”

“看过呀,还不止一遍呢。”

“你知道不,水老师就是它的原著作者和编剧。”

“原来如此。这剧真不错,里面的人物,什么东北虎、钻山豹、梆爷、四丫头等,我至今都还记得很清楚。”

看到老公饶有兴趣的样子,我不禁感叹一部成功电视剧的魅力。说实在的,如今有些电视剧,能让人勉强看完全剧就不错了,能让人看两遍的,绝对是极品,少之又少。同时,也替那些没能被改编成影视剧的优秀文学作品感到惋惜,它们有些可能会被人赏识,有些则可能永远“养在深闺无人识”,被埋没了。

时代快节奏的发展,生活和工作的种种压力,使得现代人很难在业余时间静心读完一部文学作品,尤其是长篇大作。往往是作品被搬上影视屏幕,被人认知并得到观众较为强烈的反响后,才想起去阅读原著,好比追星,从台前追到幕后。

我就有这种感触。比如我是在看了电影《红高粱》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之后,才去读莫言的《红高粱》和苏童的《妻妾成群》原著,也是看了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和《白鹿原》后,才去读周梅森的《人民的名义》和陈忠实的《白鹿原》的,看了电视剧《人世间》后,才有阅读梁晓声宏篇巨著《人世间》的想法。

据我所知,像我老公这种知道作品中人物形象,但不知道作品和作者的人大有人在。他(她)们对人物的了解和认知,都是来源于影视作品。不少演员因成功的扮演了某个角色而大红大紫,拿奖拿到手软。那些为让人物形象有血有肉、丰满感人而呕心沥血、废寝忘食的作者,则极少有人获此殊荣。《乌龙山剿匪记》是幸运的,它出自集作家和编剧于一身的水运宪老师,作品自身的优秀,电视剧改编的成功,加上演员精湛的演技,使得其中的人物形象深深地留在了观众的脑海里,经久不衰。

戴花》是水运宪老师的最新力作,小说将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德华电机厂一对普通师徒及其周围的人和事描述得生动鲜活,淋漓尽致,用文字复制了那个特殊时代人物和场景。但愿水老师能把这部作品,像《乌龙山剿匪记》一样,改编成电视剧,让更多的人了解并记住当时的那群朴实无华、无怨无悔的劳动者和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