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记

首先申明的是,无论是这篇文字还是上一篇“道场现形记之十”,在写作之前都进行了必要的“心理建设”,至少是基于“愿菩提心”为统摄,并且尽量不带有烦恼、嗔恨和寻过等各种不良过患的前提下完成的,发心是无我利他、自觉觉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是,在此期间收到了一些师兄语重心长的奉劝,大体是在此艰难时刻,大家需要陪伴、关爱等,不应该“屋漏偏逢连夜雨”、刀口撒盐了;同时,修行也是个人的事情,修自己、看好自己那颗心就可以了

这句话估计很多人耳熟能详,古德先贤都这样告诫过,所以应该是无可辩驳的正确了,只是时常会升起一些疑惑,借此可以抛砖引玉讨论一下。

(一)修行是修自己但又远非仅仅是自己的事情

人们经常说,修行是“修自己”,这句话言简意赅。

总体而言,修行确实是个人的选择、个人的追求,需要个人大量的用功、经历一番磋磨之后,也都希望自己可以破迷开悟、顿悟成佛,或者至少可以往生极乐、跳脱轮回。但修行,又绝非仅仅是修自己、个人的事情:

首先,当年佛陀身为悉达多太子的时候,出走四个城门,看到了人生的种种境遇,尤其是见证了众生的生老病死的痛苦,而想去寻找宇宙人生的真相,并且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可以跳出轮回、离苦得乐、走向解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修行,尤其是大乘佛法的修行,从一开始就不是个人的事情,而必须以菩提心为统摄,并且要谨记弘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不仅自己解脱,还要带领所有的众生一起走向解脱。所以,从这一维度看,修行从来都不是个人的事情,它承载着我们对众生的承诺、愿力和使命,甚至是无我利他,完全没有自己只有众生。

其次,我们一直说“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自己和众生本自一体,是无二无别的整体存在,是我们的分别心在名相、概念上加以二元对立;本质上,自己即众生,众生也即自己。《金刚经》也说,若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受者相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不见如来。

再次,如果以究竟的层面来看,无论是我、众生、甚至如来,一切都是真空妙有的存在,都是缘起和合的假相,究竟层面上都是空性的显现;甚至可以说,何为自己?何为众生?不停追问之后,一切都了不可得。而我们之所以执著,只能说明我们并没有深入思维和观照,并没有真正将佛法落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所谓的“修自己”,如果没有觉察,就可能成为自我的“盔甲”,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本质是“我执”)的方便说辞,借此我们心安理得“无为而治”,同时也巧妙地避免和反击了外在的干预,可以让“我执”更好地藏匿。

正如宗萨仁波切说的,当我们试图走向觉醒时,“我执”就会千方百计加以捣乱、诱骗和陷害,并巧妙地将对治它的工具为其所用用来反向对付我们,而我们却浑然不觉,最后修成一个坚硬和狡猾的自我更加难以调服。

最后,刚好笔者正在修习《瑜伽菩萨戒》,按照菩萨戒的规定,不仅是自己不能做一些犯戒的事情,而且在看到不如法、犯戒的行为,不加以阻止、约束,本身也是一种犯戒。尤其是,如果菩萨是基于菩提心,完全不带有嗔恨、烦恼等心理时,菩萨的这种干预、制止是一种勇猛承担、无我利他的菩萨大行——当然也需要有足够的善巧、觉察和智慧,或者说根据自己的情况量力而为——这样不仅是开许,而且是必须,甚至随喜赞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凡此种种,其实修行如果从狭隘的层面或者从解脱道、小乘佛法的层面来看,确实很大程度上是个人的行为;但如果是大乘佛法来看,则所有的修行终极旨归是为了无我利他、自觉觉他、自度度人,终究共同走向解脱。

哪怕我们在此过程中做的不好、不对,但有时候也是一种必要的试错和探索的过程,就像爱迪生发明点灯一样,当发现一个方法行不通时就尝试另外一种方法,终究我们会找到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毕竟,菩萨渡人不辞辛劳。

(二)为什么我们特别怕被说、被评价、被“寻过”?

常常觉得,很多佛弟子,修来修去修出不仅没有修出坚固的“道心”,倒是更加“玻璃心”,变得更加敏感、脆弱、矫情,说不得、骂不得,更打不得,常常如温室花朵一样需要精心被呵护。(虽然写下这些文字时看起来云淡风轻,但我自己何尝不是这种生命状态,妥妥也是轮回中的重病患者,但所幸敢于直面、承认进而对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是,古往今来,祖师大德曾说过:“只有骂不走的、打不走的,才堪为法器,修行才能上道。所以才有“临济喝”、“德山棒”,通过这种近乎严酷、残忍的方法去捶打弟子,助其修身养性。

当然,我们不是大德,也不去会说、也不敢说祖师大德有这种“寻过”的心理。因为,在我们的认知观念里,大德是大德,是一种“表法”而不是烦恼、嗔恨和“寻过”。由此来看,这取决于我们的设定和观念,深挖起来同样意味深长:

其一

我们常常说,你心中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就会认为什么,最后成为什么。所以,当我们觉得对方有“寻过”的心理时,实际也反映了我们也有这种心理,所以就能够感受到了。所以,我们可以借此躬身自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过来讲,如果我们不认为对方是“寻过”——就像我们认为同样的做法在大德身上就是表法——而是一种提醒和警示,甚至是一种菩提心的无我利他,为了帮助我离苦得乐,那是不是就不会有烦恼,甚至还会升起感激,则自然也不会有各种对立和情绪。由此,一切其实取决于我们的“一念”。

其二

具体到事相上来,当对方责备、寻过我们时,我们不舒服了、被踩到了、烦恼了,是否也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甚至躬身自问自己究竟有没有这个问题,否则对方为什么会说,而我为什么会烦恼?(其实烦恼即菩提,是我们破迷开悟的契机)同时,我们有没有自他相换,陷入自己的执念而浑然不觉,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同身受?由此才产生了误会、对立、冲突?毕竟,一切都不是没来由,无风不起浪,背后都有缘起因果和业力的显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起宗萨仁波切有一句话说:当我们的头碰到墙了,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埋怨墙,但从来不埋怨自己肩上长着头,如果没有头的存在,也就不会撞墙了。

如此分析下来,如果自己刚好有过失,那是不是应该感谢对方的提醒和警示,然后迅速改正;如果自己没有,则同样也可以自我勉励、再接再厉。正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其三

我们之所以害怕、抵触、反感别人的评价,首先说明了我们还有一个强烈的“我”的存在(人设、形象、自尊、面子、心理甚至各种利益),就像苏东坡的“八分吹不动”,但“一屁过江来”。则只能说明我们的修行还只是流于表象,根本经不起风吹草动,佛法并没有真正走心,成为我们生命的根本依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如果“”不存在,可以做到“无我”,则何来害怕被说、被评价、被“寻过”?甚至谁来说、说什么,可以当下“三轮体空”了。

其四

《金刚经》一直告诫我们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相信很多人对这句话耳熟能详,天天抄经、念经、诵经,但一遇到事情,马上打回原形,把经文忘得干干净净。

所以,我们真正应该着眼的是:为什么我们学了那么多,到关键时刻无一可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甚至呢,我们还变得“善巧方便”,如同“佛油子”一样,可以信手拈来各种法语甘露、道理名言为我所用,实际是为自己的“贪嗔痴”找到借口和理由,最终流浪生死大海、轮回不已。

所以,古语说:“地狱门前僧道多”,也是一种犀利的警示。

(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与“寻过”、抱怨、评价、斥责相比,其实我们似乎更需要放下所有的有形无形的“盔甲”、防护和执著,以一种就事论理、平心静气的态度,掰开了、揉碎了,真诚、认真、老实地直面、深挖和追问,真切地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坚决、果断和彻底对治和解决,避免周而复始的轮回再犯。

正如我们所知,理越辨越明(前提是经过深入的禅定和冥想),无论是西藏的辩经,还是古印度各个外道流派,都会用大量的时间与彼此论辩,不仅可以借此不断求真证道,而且还能借此明心见性。同时,无论输赢都能平心静气、光明磊落,不仅甘拜下风甚至转而拜师学艺,极端的最后还可以“砍头相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某种意义上,古印度严密的思辨哲学体系,正是基于这种深度的冥想、广泛的辩论而诞生;而佛法就是在此土壤上盛开的一朵莲花。

而天朝人一向以和为贵,习惯于各种含蓄的表达,也有各种各样的“处事智慧”教我们明哲保身、更成熟稳重地“做人”。具体到修行上,我们很不愿意、也不习惯各种争论、辩论,同时也有一种负面的偏见和设定,总觉得对方故意“搞事情”,没有涵养和礼节,甚至觉得人品、人设甚至人格有问题,或者直接以一句“愤青”盖棺论定。

或者,我们也会自圆其说,对所有的对境、冲突,用一句简单的“随缘”、“业力”、“因缘”、“福报”、“无明”、“我执”等好像就可以云淡风轻诠释了一切,自己也能够达成某种心理平衡,但很少能够深入进去观想事件的来龙去脉,也没有用科学的、逻辑的、理性的思维去条分缕析、对治和化解,以及付出各种可能的努力,然后下一次对境依然故我,注定了我们依然还会轮回不已。——因为我们没有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实际上没有扭转我们的无明、业力和习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好比说,一条船要沉没了,船上的人可能会被淹死,你坐在岸边看着一切的发生,可能会说这是他们的“业力”。但是,还有一种“业力”就是你可以奋起自救,如果能够冷静地找到合适的方法、技巧,并且付出了相应的努力,那你可能不会被淹死。所以,我们的努力也是我们的业力;如果我们可以用各种理性的、科学的、善巧的努力去对治、化解业力,则就可能扭转乾坤、不良结局便不会发生;或者即便发生也能当下化解,降低后续的“次生灾害”,避免源源不断的果报显现。

(四)有人打你左脸时,你要把右脸伸过去

这一句《圣经》的名言大家都应该听过,但是估计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旦我们被“打脸”了,会毫不犹豫迅速反抗、反击。

先不要说成佛作祖,如果我们可以戒掉自己的脾气、情绪、恼害的心理,可以永远做到平心静气,则已经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甚至,很多时候我们应该主动自我锤炼、自我进化。奇怪的是,为了得到好的身材,我们可以在健身房挥汗如雨;但从来没有对内心的强大、心灵的肌肉进行强力的拉练和滋养。

但古语说“玉不琢、不成器”、“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古往今来,世出世间法,从来没有不经历艰难困苦、苦心磋磨就可以一蹴而就、水到渠成的。

当年玄奘西游,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身心经历了无数的出生入死,最后取得了真经、修成正果。而今天,我们一点点的“被说”,经历一点点对境,遭受一点点变故,就无法接受,是不是太过于脆弱?同时,在遭遇各种对境时,如果没有科学、理性以及各种的努力,则是不是又无为而治,并没有真正积极入世、精进不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实际上,每一次的对境,都是诸佛菩萨对我们的拉练和考验,甚至我们讨厌的人和事,本身可能就是诸佛菩萨的显现。因此,我们其实应该感恩每一次对境,用反思思维、正向思维、积极思维去看待一切,并通过科学的、理性的、逻辑的努力去积极应对、将所学落地,则终究会完成生命的超越和新生。

或许这也是大乘佛法的真谛,也是自觉觉他、自度度人的究竟法器。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