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霸王将游戏机涂上学习机的伪装色
走私至广大中国家庭
而索尼直接将PlayStation游戏主机
输送进挤满潜在客群的
英国锐舞Party
比起毒瘾
九十年代后期在英国俱乐部里
拥抱Techno和Trance音乐的青年们
更容易染上游戏瘾
一个又一个沾满汗渍变得黏糊的手柄
在年轻人手中摩挲传递
构建了电子游戏领域的营销奇迹
Geoff Glendenning
正是这场Underground地推背后的主脑
电子游戏史上值得被媒体工作者
反复提及的人名并不多
但这哥们儿绝对排得上号
当索尼在1994年推出PlayStation时
电子游戏行业
由任天堂和世嘉这样的老牌厂商割据
当时的电子游戏还被认为是小孩子专属的玩意儿
尽是些彩色动物角色
在2D关卡中蹦蹦跳跳的俗套把戏
凭借先进的32位处理器和加速图形硬件
PlayStation革新了
当时游戏设计的外观和语言
除却技术上的突破
这台游戏主机于文化层面
更和“酷”捆绑在一起
让电子游戏脱离了低幼气质
作为一名Club Kid和资深玩家
索尼英国公司的
年轻营销经理Geoff Glendenning
深谙如何抓住二十岁左右
出入俱乐部的年轻人们的心
他们拥有可支配收入与大量时间
且被主流市场所忽略
“作为80年代末锐舞派对和地下俱乐部场景的参与者,我知道到它如何影响年轻人市场。90年代初,俱乐部文化开始变得大众化,但动力仍然来自地下,来自关键的个人和社群。”
怀揣着渗透英国俱乐部场景的企图心
Geoff Glendenning委托一家机构
建立了全英500多家俱乐部的数据库
并与其中52家
合作打造PlayStation休闲区域
在里头各摆放
10台PlayStation和电视机
无论是在伦敦的Ministry of Sound
格拉斯哥的Tunnel还是伯明翰的Sanctuary
被电子音乐摆弄身体年轻人们
出了舞池就在荧幕前操纵游戏控制器
在电子音乐的伴奏下
尝试最新的游戏
无疑是教科书级别的体验式营销案例
PlayStation在地下俱乐部的布局
很快就使其成为“反文化”的代名词
有效性被市场验证后
同样的营销方式
很快被索尼其他地区的分公司采用
并开始赞助其他极限运动赛事和音乐节
包括Big Love、Tribal Gathering
以及后来的Lollapalooza
为了进一步以“反文化”的姿态
占领消费者心智
Geoff Glendenning甚至制作了一堆
印着PlayStation的Logo和
“It’s more powerful than god”标语
的穿孔卡传单
在1996年的Glastonbury Festival上
派发给观众
沿着传单的小孔将其撕开
你会发现它正巧是滤嘴大小
是内行人看到
很难不会心一笑的设计小巧思
“尽管这是非常开玩笑和冒险的,但我会说穿孔卡是我们做过的最成功的营销促销活动之一。”
这张传单并不是
索尼开展的唯一颠覆性运动
同年一张游戏平面广告再次引起争议
海报画面是一名男性和一名女性玩家
瘫倒在沙发上
鲜血从他们的鼻子里喷涌而出
被主流媒体指控为描绘药物过量
尽管索尼声称他们并不是在提倡吸毒
但丝毫没有减少
传统媒体们竭斯底里的指责
迫于压力,索尼撤回了该广告
并重新设计了
一个没有血腥元素的过审版本
俱乐部文化
在PlayStation推向主流市场的进程中
功不可没
相应的,PlayStation也在变相反哺前者
让俱乐部文化触达固有圈层外的年轻人
这要归功于前文所提到的平面广告中
所宣传的游戏《Wipeout》
于1995年推出的《Wipeout》
是一款能让你驾驶反重力汽车的未来主义游戏
原声带由
Chemical Brothers、 Orbital、Leftfield
和其他当时活跃在英国俱乐部场景中的
重量级人物制作
这款游戏完美捕捉了
当时英国地下场景的外观、感觉和声音
并将其包装成人们可以买回家的
轻松且易用的娱乐消费产品
《Wipeout》的流行巩固了
PlayStation在Club Kids心目中的地位
也将纯正的英国俱乐部体验
带向了全球年轻人的卧室
索尼和Geoff Glendenning的一系列努力
将游戏玩家的平均年龄
从14岁拉升至23岁左右
他们让游戏变得炫酷
让它们成为青年文化的一部分
这一切在1997年到达顶峰
当《古墓丽影》的劳拉登上
青年文化圣经《The Face》杂志封面时
这不是洗脑型口号
也不是长辈式说教
只是作为一个游戏爱好者的唠叨
请记住,我们都很奇怪
我们都需要逃避现实
无论我们多大年纪,多酷或多不酷
我们都只是游戏玩家而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