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再度失速又失“粟”。
11月23日,小米发布了2022年Q3财报,营收705亿元,同比下滑9.7%;继今年一季度,再次录得单季净亏损14.74亿元,经调整净利润21亿元,同比下滑59.1%。
至此,小米连续三个季度营收、调整后净利润同比下降,智能手机、IoT和互联网三大业务也连续两个季度全部同比下跌。
尽管小米三大业务表现不佳,还是要给汽车业务持续输血,小米也在财报中强调了对智能电动车的投入。
在电话会上,小米管理层持乐观态度,特别是“智能手机出货量、收入、毛利率环比有些许提升,这是非常正面的信号”。
小米总裁王翔认为,“全球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带来很多不确定性。但受影响的不只是小米,而是整个行业。这样的背景下,小米也在降本增效,提升抗风险能力”,他坚信“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收成不好的小米,其实也盼“春耕”时节,但属于小米的春天,究竟还有多远?
01、环比企稳
小米Q3营收环比增长0.4%,经调整净利润环比增长1.4%,同比降幅双双收窄,是本季最大的亮点。
其中智能手机、IoT 和互联网服务营收占比分别为 60.3%、27% 和 10%。
智能手机是小米最大的收入来源,自2019年Q1以来,仅有3个度季占比低于60%。本季实现营收425亿元,同比下滑11.1%,环比增长0.6%;全球出货量4020万台,同比下滑8.4%,环比增长2.8%,连续2个季度环比维持正增长。
小米指出,今年三季度,全球宏观经济波动持续扰动整体智能手机市场需求。
据Canalys数据,22年Q3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连续三个季度同比下跌,为2014年以来最差。中国区同比下跌11%,领跌全球主要市场。
但得益于高度分散的全球市场,小米Q3全球出货量同比跌幅8.6%(Canalys数据),好于VIVO、OPPO,弱于三星,苹果则是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厂商。
小米IoT业务实现营收191亿元,同比下滑8.6%,环比下滑3.1%。值得注意的是,继二季度IoT营收出现上市以来首次同比下降,三季度有加速下滑的趋势。
主要 IoT 产品涵盖电视和笔记本,由去年同期的71亿元,同比下降18.5%至58亿元,财报称因笔记本电脑出货量下降和智能电视的均价下降所致。
虽然小米在财报中强调了本季智能大家电品类(空调、冰箱和洗衣机)收入同比增长70%,其中空调出货量超过100万台,同比增长70%,冰箱出货量超过34万台,同比增长150%,但未能挡住其余IoT硬件需求的低迷。
不过本季IoT的生态品类做出了新的拓展。如米家户外电源1000 Pro和米家太阳能板100w,一方面代表小米进军了目前大热的移动储能市场,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来和小米自身电动汽车、电池技术协同需求。
截至2022年9月30日,小米AIoT平台连接IoT设备(不含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电脑)数5.58亿。MIUI用户5.64亿,小爱助理MAU1.15亿,米家APP MAU7240万。
互联网业务营收达到71亿元,同比下滑3.7%,环比增长1.4%。
占据硬件入口的使小米相对抗风险能力较强,但广告业务营收仍同比下滑2.1%至47亿元;游戏收入为人民币10亿元,增值业务收入14亿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互联网整体ARPU值自2020年Q2开始,连续10个季度下降至12.8元。
02 “春至”尚远
长期来看,小米业务的战略重点始终朝着两个方向努力,高端与海外。
但高端至今难言成功,海外依靠“低价策略”也难以长期维持,宏观环境挑战及“逆全球化”趋势,也让目标的达成变得更加困难。
受制于硬件毛利率,小米整体毛利率一直不高。近两季手机毛利率出现大幅下滑,也导致整体毛利率连续下滑。
本季智能手机业务毛利率8.9%,同比下滑3.9%;手机出货均价回落至1058元,同比下降2.9%。
对于ASP的下降,小米称“主要是由于境外市场增强了促销力度,并且这种影响部分被中国大陆市场推出的高端智能手机所抵消”。
目前小米中国区的ASP明显高于国际区,但中国区出货量只占全球总出货量的25%不到,带来的抵消作用有限。
财报披露,本季小米在中国大陆高端智能手机市场(零售价高于3,000元人民币),出货量同比增长14%,平均销售单价同比增长约9%。
而高端机Ultra、Fold系列,因成本定价等因素并没有在海外发售。境外市场主要以销售低价手机为主,在境外出货量占比继续提高的情况下,对出货均价带来结构性影响。
另一个对毛利率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库存高企,小米因此在本季度增加促销力度,存货减值增加也带来一定影响。
目前小米“在去库存方面取得了良好进展,库存同比、环比下降了9%”,成品库存也从325亿元环比下降到273亿元。
IoT 业务的毛利率13.5%,同比上升1.9%,但环比2个季度下滑。同时米家品牌发布了一系列高端产品,如全效空气净化器、净水器、烹饪机器人等,基本对标的都是各自赛道的高端产品线。
互联网服务的毛利率保持相对平稳,仍维持在70%以上。
在电话会上提及高端化进程,王翔表示,内部做了非常多的复盘,“不期待通过一两款产品就完全赢得高端市场”。
财报表明,Q3小米中国区线下门店为10,600家,环比持平。但受疫情影响有近2000家门店关闭,而小米一半的高端智能手机都是在线下渠道出货。
Q3小米海外营收为35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12.9%,但营收占比依然高达50.5%。
数据显示,小米在全球52个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前三,64个市场排前五。
其中在印度,小米本季出货量是920万台(全球占比25%),依然以21.2%的市占率继续领跑。而中国区+印度区,约等于小米全球出货量的一半。
所以,对于小米来说,印度区的重要性仅次于中国区。
2014年小米进入印度市场,在2017年Q3成为印度出货量最大的手机品牌。直至今年Q3,小米在印度保持着20个季度出货量第一的纪录。
但在印度的“税务调查”事件明确乐观之前,小米很难再投入新的资源。
这将影响小米在印度区这个红海市场继续稳固、拓展市场份额,继而影响其全球大盘。Canalys数据显示,小米在印度的领先优势近8个季度以来,正在逐季缩小。
小米全球化业务能够迅速铺开,从表面看是“互联网+效率”的胜利,但更本质的基础是经济全球化浪潮。使小米可以利用各个国家市场的比较优势,来实现营销战略。
然而,从2021年的美国“涉军清单”,到2022年的印度“税务调查”,都是“逆经济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表现。小米虽然在全球化的道路上先行一步,但今后如何走,也值得小米决策层深思。
03 造车提速
财报显示,本季小米研发开支为41亿元,同比增长25.7%,其中智能电车等创新业务相关的研发开支,为8.29亿元。
电话会上,王翔透露,前三个季度小米在造车方面的总投入是18.6亿元,预计四季度还会增加投入。目前小米智能汽车的研发团队规模已超过1800人,2024年的量产目标进展的也比较顺利。
小米选择造车,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对冲智能手机的业务风险。
首先,“逆全球化”趋势应该是最直接因素,全球营收占比达到一半的小米,不能不考虑其中风险,华为就是前车之鉴。
另一方面,长期看智能手机出货量已经摸到天花板。短期看,分析师们一致认为需求疲软会延续到至少明年上半年,即便复苏也只会是温和的增长。
王翔在电话会上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至少要在现在的基础上恢复10%,再逐渐回到正常水平”,“不确定因素非常多,无法判定具体的恢复时间点”。
而智能电车的市场增量足可以支撑起小米的未来。
如果说前两者更多取决于全球政经格局,技术进步,小米很大程度上只能被动接受。智能电车的电子化趋势,则是小米基于自身战略定位、供应链等因素,主动迎合。
雷军曾在推特表示,智能电车目前整车电子件BOM占比已经超过50%,未来将是一种以智能化、软件化和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消费电子形式。
与汽油车相比,电动汽车的制造门槛确实在不断大幅降低,30000个零部件高度模块化。电池成本也在过去十年下降了80%,未来至少还有50%的降本空间。
据不同渠道放出的消息,小米造车已进入冲速阶段。
小米汽车首辆工程车已下线,目前可能已在黑龙江展开冬测;北京亦庄工厂预计年内完工,负责座舱、自动驾驶和量产;上海总部负责整车硬件和软件,所在区有联合汽车、电子博世、华为,丹佛斯传动,欧姆龙,abb,京瓷等配套公司。
此外,小米已先后投资数十家汽车产业链的企业,涵盖智能驾驶、芯片、动力电池等领域。
但手机厂商造车有那么容易么?苹果造车已有8年,期间多名高管出走,造车团队几经变换,至今未见Apple Car踪影。
而雷军称“小米汽车成功的惟一途径是成为行业前五,并且每年出货量超过 1000 万辆”,令人不得不承认,这种“终局思维”绝对“高标”。
不过,至今还没有人能够“同时占领信息工业和能源工业的制高点”,敢于这么想的人倒是有很多。也许,这才是雷军心目中,小米的春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