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这样一部纪录片,它叫《追山人》,以北大毕业的重庆女孩潘艺文放弃城市优渥的生活与高薪的工作,深入武陵山养蜂创业为主线故事,讲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城里人进入农村干事创业的故事。这部纪录片的导演是何苦,他上部纪录片《最后的棒棒》讲述的是农民工进城里的故事。两部纪录片都是时代变迁下一些群体中某些个体的故事,也映照了这类群体的整体现状。而《追山人》背后所蕴含的关于乡村振兴中的深刻道理,同样引人深思。

乡村产业振兴要因地制宜,避免照搬照抄。当前许多地方发展特设乡村旅游业,仿古村落、仿古建筑很多,但是却存在现代商业气息浓厚,所卖的商品都是义乌出品的情况;在人文方面,这些乡村产业过度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过度的改造使得本地特有的特色褪色,就比如有些地方旅游古村落白天商人比游客多,晚上建筑内空无一人,被资本气息充斥的乡村产业缺乏了“炊烟升起”,也缺乏了“鸡犬相闻”,也就失去了久居城市乡村人的乡愁寄托。《追山人》中北大女孩潘艺文看到了武陵山盛开的五培子花想到了利用优质的五培子蜜源开展养蜂产业,做到保留当地特色,开展创业工作。既解决当地就业问题,也弥补了武陵山村落二产的缺失,甚至可以五培子蜂蜜产业为驱动,拉动武陵山特色旅游业。这样避免过度开发对生态和人文的不良影响,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是关键。在纪录片中潘艺文虽然有着高学历,但是养蜂专业能力和知识的缺失让他走了不少弯路,也使我们明白两个道理1、高学历知识证明学习能力要比一般人高以及在所学专业方面专业一点,并不代表从事其他事情会更容易成功;2、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自己要明确自身优势之后发挥自身所长,推动事业发展。乡村产业振兴还存在城市人才到乡村的流动性问题,城市年轻人不愿意到乡村干事创业,发展乡村产业就得不到血液补充,产业做大也就存在困难。我们不得不承认和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小农思想一直在广大农村根深蒂固,有政策的支持却没有人才的引领,这个产业很难做大,也很难实现农村人脱贫致富。怎样吸引各式各样的人才参与到乡村产业振兴中去,是今后我们的企业与政府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乡村产业振兴要做好宣传工作。何苦导演的《追山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乡村、了解去往乡村创业者的一个窗口,这个窗口让人们看到前往乡村创业道路的一些“绊脚石”、“陷阱”,也看到了乡村广阔天地的大有可为。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政府组织与民间团体、个人深挖乡村本土人文风俗、生活气息的潜力巨大,这也是我们宣传的重要素材。做好宣传能够扩大人才、企业进入乡村干实事、创事业。

乡村产业振兴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不是农村的城镇化,而是存留乡村淳朴风貌,着力依靠政府财政、企业落地改造提升对乡村的道路、管线、卫生、房屋改造、供电等基础设施的提升。在偏远的地区,要先“栽好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前期依靠政府财政支撑做好乡村基础设施的配套改造的硬件提升来吸引人才创业和企业落地,所在地市也要在配偶就业和子女入学方面给予支持。同时,政府和企业要借好政策的东风,就比如重启中华全国供销总社的政策会对组织供应农村生产资料、生活用品和收购、推销农副产品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企业和政府要看到它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上的补足,搭着政策的东风实现自身的需求。

乡村产业振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也是曲折的。我们能否盘活经济、能否实现经济内循环,关键一环就是乡村产业振兴,这也是我们的国家未来政策的重要方向。(作者:稻地镇人民政府 王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