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王朝立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便定下了对外政策的两大方向,朝贡制度和海禁政策。这种做法强化的中央权利将外交与贸易合一,在朝廷垄断贸易的同时,达到对海外国家的笼络。朱元璋的继任者延续了他的理念,在开放与控制中寻找着王朝政治与经济的平衡。但鄂本笃进入中国的时候,已是这个帝国运行的后期,以农业为主体的社会已经无法适应世界贸易环境,而朝廷并没有意识到商业的重要性,对民间贸易依然态度消极,持续两百年的朝贡制度透露出沉浮僵硬的气息,看似依旧繁荣的河西走廊,无法挽救丝绸之路的沉寂,而就在不久的将来被世人称为“白银帝国”的明朝即将失控,一步在经济崩溃带来的种灾难中走向灭亡。

当鄂本赌在酒泉进退两难时,他想到了在明王朝首都的教会同仁,听说利玛窦在那里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认识不少高层的官员,也许他可以帮助自己前往北京。鄂本笃立即给利玛窦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得到他的帮助脱离困境。在等待回音的过程中,鄂本笃观察着河西走廊上的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并用日记下了珍贵的材料。肃州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汉人居住,回教徒称之为契丹人,另一部分为回教徒所居住。

他们来中国经商在此成家立业,中国政府对他们一视同仁,他们也大都不再返回西域,鄂本笃热切盼望着利玛窦的回信,但他不知道的是那个信使不幸在路上迷失了方向。一年后渐渐绝望的鄂本笃鼓起勇气,再次写了一封信,托付给一个准备进京的商人。公元1606年10月1月中旬,这封信终于送到了身在北京的利玛窦手中,北京的传教士们欣喜万分,他们立即派修饰钟明礼去接鄂本笃前往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