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登基之后,康熙在20余年间先后六次南巡,其次数之多,在历代帝王中也算是少有的,也就他的孙子乾隆皇帝能与之一拼。不过有意思的是,同样是南巡,孙子乾隆被骂得一塌糊涂,而作为爷爷的康熙却被当时的人褒以赞美之词,这是为何?

康熙南巡都做了些什么?

康熙南巡都做了些什么?

要想知道其中缘由,我们不妨先看看康熙南巡都做了些什么。

公元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抱着“体察民情,周知吏治”的目的,康熙开始了第一次南巡。此次南巡,康熙登泰山,开粥厂救济灾民,谒明太祖陵,祭孔庙,并着重巡视河工,勉励当时治河的河督靳辅务必用妥善方法治理黄河水患,以求一劳永逸解决黄河倒灌运河的问题。

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康熙进行了第二次南巡。这次南巡的起因是当时官员对于治河事宜“应修应塞议论纷纷”,所以康熙决定亲自勘察。此次南巡,康熙提出了自己对于治河的总设想:“高家堰大堤颇坚固。然,不可无减水坝,以防大水冲决。”并作出在新开引河上“于淮水会合之处修置板闸”的决断。

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因为黄淮连年决口,水患不断,治河没有成效,康熙决定第三次南巡,亲自测量、规划、部署治河之事,并于次年任命两江总督张鹏翮为河道总督。

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为了检查河道总督张鹏翮的工作,康熙进行了第四次南巡。在这次南巡中,康熙两次乘船下河,亲自察看,并提出了许多具体的部署和治理意见。

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康熙再次为巡视河工之事开始南巡。

公元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这一年,康熙五十四岁。年岁渐大的他越来越不能忍受长途跋涉的颠沛,但在大学士、九卿科道的再三劝进下,为了查看河工之事,他“勉从所奏”,进行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南巡。此次南巡,康熙乘船来到清河县,查看了那里的地形,并测量水位、流量,对工程中存在的技术性失误进行了纠正,识破了张鹏翮等人企图借开新河的机会以谋私利的“把戏”,严惩了河道一干官员。

康熙南巡的目的

康熙南巡的目的

纵观康熙的六次南巡,可以发现,他的目的都是奔着“巡视河工,咨访吏治”去的,特别是黄河水患问题。

由于黄河携带了大量的泥沙,到了中下游平原之后流速减缓,泥沙沉积淤塞,形成地上悬河。明末清初,由于战乱频繁,河道缺乏清理、河堤无人加固,导致中下游频频决口,河水泛滥成灾。而黄淮水患常常影响运河上的漕运,使得南方米粮无法通过漕运运送京城,如此造就了治河的急迫性和重要性,正是“国家大事在于漕,漕运之务在于河”。

因此,深知“黄、淮两河关系运道民生,最为紧要”的康熙上台之后就将治河同三藩、漕运列为头等大事。康熙的六次南巡也正是为了处理治河的事宜,无论是勉励靳辅用妥善方法治理黄河水患还是亲自勘察提出解决之道,都是这位皇帝对于治河之事的重视。

而通过南巡,确实较为有效地治理了黄河水患问题。至康熙六十年(1721)时,黄河河道虽然仍时有溃决,但比之从前,水患已经大大受到控制,对于漕运的影响也降到了一个新的低度。这无疑生产发展,社会繁荣打下了良好基础。

此外,康熙还通过南巡中祭孔、谒拜明太祖孝陵、赏赐士大夫等一系列举措,拉拢了江南的士大夫阶层,不仅巩固了满清在江南的统治基础,更为自己留下了体恤民情的美名。也因此,对于他的六次南巡,人们非但不骂,反而颇多溢美之词。比如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旧闻》如是评价康熙南巡:“天恩温谕,莫可殚述,江南父老至今犹能言之”。

欢迎评论点赞收藏,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兜汤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