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耕地数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为粮食产量连续7年超过1.3万亿斤提供了坚实基础。但近年来,一些地区耕地面积减少,有的地方良田不种粮,而是种植经济作物或发展养殖业,还有一些地方违规占用耕地开展非农建设,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带来隐忧。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数据显示,2019年末全国耕地19.18亿亩,已逼近18亿亩耕地红线,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相比,10年间耕地减少1.13亿亩,年均减少面积呈扩大趋势。18亿亩耕地红线,就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底线。农田就是农田,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必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

确保耕地质量。我国耕地数量不足与质量不高一直是制约粮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突出问题。由于过度开垦、不合理耕作、化肥和农药长期施用等现象的存在,导致了我国耕地基础地力下降,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远远低于欧美国家。加强耕地质量管理,提升耕地质量水平,修复退化污染耕地和加快耕地质量提升技术转化,是保障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的有效措施。应在国家层面积极推进耕地质量管理立法,明确农业生产投入品质量标准和使用规程,防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耕地,实现依法管理、依法建设和依法使用。应集中力量,统筹实施包括提高土壤肥力、排除障碍因素、提高抗灾能力与改善环境条件在内的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从而提高建设效果。

确保党政同责。对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来说,要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要分类明确耕地用途,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严厉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严格管控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巩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水平,稳妥有序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试点。(穆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