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方到国家,政府加强未成年人医美限制

11月24日,北京市第15届人大常委会第45次会议对《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修订草案)》进行一审,修订草案中对未成年人医疗美容做出了限制,明确要求,未经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同意,任何机构都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医疗美容服务,并制定了相应的处罚规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专家和民众对目前医美低龄化的现象表示担忧,普遍认为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规范、引导和教育。

此前,一些城市已经制定了相关的地方性条例或规定,对未成年人医疗美容做出了明确限制,为未成年人撑起法律保护伞。

2014年

广州市发布《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规定》,首先提出未成年人医美须经其法定监护人同意;

2022年2月

上海市第十届人代会也修订了《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明文规定“未经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医疗美容服务”。

这些法规的制定,标志着医疗美容行业监管政策的加严和规范化进程的加速,也意味着国家对未成年人医疗美容监管的法治化和常态化。

但事实上,在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上,多次有人大代表瞄准未成年人医美问题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提案。

2019年全国两会上

有人大代表提出建议,在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增加关于“禁止未成年人整容”的相关内容。

2020年两会上

全国人大代表廖华歌同样提出建议“除一些先天性的缺陷需要进行医疗性整容外,不允许青少年进行整容”。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

全国政协委员胡卫也提交了相关提案,建议“明令禁止对未满18岁以下青少年进行非必要的医美手术”。

但是,由于在未成年人医美的问题上还存在较大的争议,所以目前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2021年6月1日起施行)中还未加入相关内容。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在医美行业乱象频出、整形机构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医美的相关风险也被无限放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来说,未成年人医美的确需要国家管制,但“一刀切”的全盘禁止,也未必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未成年人“医美热”,“一刀切”的禁止,现实吗?

近年来,国内医美低龄化的趋势愈加明显,低龄医美消费群体逐年增多。

2019年发布的相关行业报告中显示,中国医美消费者中,18-19岁的青少年占比超过15%,消费高峰期发生在高考结束后的六、七月份。

2021年的统计数据也显示,在互联网医美消费平台上,“00后”占据医美消费市场的19%份额。

根据公立医院整形科的数据,每年寒暑假期间未成年人整形咨询的数量陡增,最高可超过30%。

未成年人医美市场体量庞大的背后,体现的是“颜值经济”影响下青少年愈加热衷医美的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少年正处于渴望外界认可、建立自我心理形象的关键时期,而外在形象对他们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里,高颜值的人更受欢迎、更自信;面对升学压力,颜值对于一些艺体生而言也是重要的“加分项”;初入社会后,外貌也可能会影响到今后的求职……

与此同时,尽管我国广告法有相关规定,不得在针对未成年人的大众传播媒介上发布美容广告,但网络时代,生活中有太多渠道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医美信息,而心理还未成熟的未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影响:

1

抖音、小红书、微博上铺天盖地的各类网红笔记、好物种草、化妆教学等等,都在潜移默化中放大了颜值的重要性;

2

一些医美机构通过社交平台宣传造势,大量推广面向未成年人的各种“攻略”,兜售医美服务;

3

被夸大的医美需求容易在未成年群体中扩散,形成集体的情感认同,加剧对个人的影响,促使未成年人为寻求集体认同而追求医美;

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的交错影响下,使得更多的未成年人选择医美。

然而,未成年人的身体和心理都在成长的关键期,整形手术容易对正在成长中的身体造成难以逆转的不利影响,而对外在容貌的过度执着也容易导致未成年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追求美是人的本能,一味粗暴地打压和否定也不利于青少年心理的成长。如果国家从法律上“一刀切”地禁止未成年人医美,这些未被满足的需求也不会凭空消失,未成年人很有可能会流向境外的不合法机构或一些铤而走险的小诊所,甚至黑诊所。在庞大的市场需求刺激下,反而会滋生一些灰色地带,不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

古人云,堵不如疏,全面禁止的“一道切”更有可能造成抽刀断水水更流,要合理地解决未成年人医美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全面管控,“制”而有方。

“制”而有方,全面管控未成年人医美

未成年人医美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国家、社会、行业、学校和家庭上下一心来共同努力解决。

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从法律法规层面上,对未成年人医美全面进行规范,制定更详细、更严格的限制政策,明确医疗美容机构和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的法律责任,建立全方位监管体系,对于违法违规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以下几个方面也需要重视。

第一,对未成年人医美进行分类管理

未成年人医美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因素影响而需要容貌修复、正畸、祛疤等的医疗需求型医美,还有一种是为了提高颜值而进行的非医疗需求型医美。对这两种医美需求进行分类细化管理,有利于对未成年人的全面保护。

第二,“监护人同意”需要进一步规范细则、加强监管

一方面,要避免“监护人同意”的规定流于形式。

虽然“监护人同意”被法律设定为未成年人医美的必要条件,但目前在现实执行中却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达到保护未成年人的目的。签名作假、视频或录音作假等情况比比皆是,还有一些机构只需要留下父母联系方式即可。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王家娟认为,应该对“监护人同意”制度进一步规范和细化,例如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必须亲自到场、必须现场签字确认等。

中国政法大学的朱巍也提出,监护人现场签署的文件必须留档备查,同时还建议制定相关的报告制度,医美机构要主动向主管部门上报涉及未成年人的整形行为;监管部门也须定期审查,监督医美机构严格执行“监护人同意”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还要避免监护权滥用的现象。

现实中,有些家长对未成年人整形的问题不够重视,对后果认识不足,“放任”心智未成熟的孩子由于一时冲动而选择整形。

还有部分本身热衷医美的家长,可能会代替孩子做出决定,带他们进行各种整形手术。

未成年人需要更多的保护和尊重,国家对监护人行使监护权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避免监护权的滥用。

第三,明确医疗美容机构的责任

医疗美容机构向未成年人提供医美服务,需要执行更加严格的程序。

首先,医美机构应在术前对于安排专业医师给未成年人进行评估,对于不符合身体条件或者风险较高的整形项目,由医生及时制止;同时给予未成年人更多的考虑空间,避免他们因为一时冲动而进行整形,术后如果后悔,会对自己和机构双方都造成不利影响。

其次要充分保障未成年人的知情权,对于术前事项、适应症、手术风险、术后休养、其他注意事项等内容均应当以书面行书向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详细告知。

此外,医美机构也需要加强行业自律,严禁针对未成年人投放医美广告、营销推广以及医美贷等金融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四,社会、学校和家长要多方面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引导

未成年人的选择整容可能只是一时冲动,也可能只是表象,家长需要深入了解这种求美需求的背后,孩子对爱、关注和自我认同等心理层面的渴求,引导孩子树立健康的审美观。

学校、家长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引导,让他们对外貌和颜值有更理性的认知,分清医疗需要和锦上添花,让更多未成年人避免不必要的医美和过度医美。

此外,国家也要适当控制社会的舆论导向,避免过度贩卖容貌焦虑,让未成年人接纳自己,更加自信地步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