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庞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后考入联合国译员培训班,学习同声传译;毕业后进入外交部,此后一直从事多边外交工作,先后在外交部国际司、军控司和政策研究室工作,曾两度赴中国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代表团常驻,历任随员、三秘、二秘、一秘、参赞、副司长;曾多次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联合国大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和人权委员会的会议,亲历过不少重大国际事件;在主管APEC工作期间,曾参与APEC领导人会议的筹备工作;在主管裁军工作期间,出席过一系列与裁军、军控、促进和平与安全相关的国际会议;2000年7月,进入联合国监督、视察和核查委员会(简称监核会),担任高级活动评议官,参与核查与销毁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工作。

主要著作有《当代人权ABC》《人权百题问答》《我与布利克斯共事》,译著有《火车大劫案》《情梦温凉》和《黑色的遗产》等。

音频

正文

2002年,美国、俄罗斯和古巴方面一些仍然健在的古巴导弹危机的见证人在哈瓦那聚会,讨论当年的导弹危机。

会议由古巴部长会议副主席费尔南德斯主持,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亲临开幕式并听取发言。费尔南德斯在欢迎词中表示,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认真分析这个事件的背景和原因,还历史一个真实的面目。

当年在肯尼迪政府任国防部长的麦克纳马拉在发言中表示,研讨会对澄清事实真相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避免将来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时过境迁,当年的苏联早已不复存在,肯尼迪、赫鲁晓夫等在历史上名噪一时的弄潮儿也早已如过眼烟云,淹没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书卷里。

01

杜鲁门

开创了冷战时代的杜鲁门是美国历史上最为痴情的总统,他一生给妻子写了数以千计的情书,保留下来的有1300多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鲁门和他的妻子(1969年)

这位儿女情长的总统对别国人民却未必多情。他曾下令向日本投下原子弹,二战结束后又赦免了日本731部队司令石井四郎等人,以便换取他们提供研究细菌战人体实验的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鲁门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一起

他曾挟联合国以令诸侯,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出兵朝鲜,在朝鲜留下了几万名美国士兵的性命,也使众多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长眠于三千里锦绣河山之间。

在任后期,杜鲁门威信急剧下降,未争取连任。1972年中美之间打破坚冰之际,杜鲁门去世,终年88岁。

02

肯尼迪

1963年11月2日,肯尼迪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遇刺身亡。他被葬在华盛顿的阿灵顿阵亡将士墓中,其陵墓位于墓区的制高点上。站在他的陵墓前,可以眺望蜿蜒曲折的波托马克河,俯瞰华盛顿全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阿灵顿国家公墓,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郡,是美国等级最高的公墓。

陵墓前的一道短墙上刻着肯尼迪在总统就职讲演中的一句名言:“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且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肯尼迪的夫人杰奎琳带领全家,在白宫向肯尼迪的遗体告别。

刺死肯尼迪的凶手究竟是谁?为什么要向他射出仇恨的子弹?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小说的作者们和电影的导演们,只能凭借想象为人们营造一些遐想的空间。

03

赫鲁晓夫

1964年,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赫鲁晓夫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欢呼声中下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反对斯大林,赫鲁晓夫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1957年的风云人物。

退休后的赫鲁晓夫感到愤懑不已,他每每在椅子上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眼中噙着泪水,一动不动。他想写回忆录,要求中央委员会给他配一名速记员,但遭到拒绝。赫鲁晓夫只好用一台录音机把自己模模糊糊、前后不连贯的思想录下来,打算以后再打印整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赫鲁晓夫出席联大时的情景

赫鲁晓夫并不喜欢中国,也不喜欢中国的领导人,但他还是希望中苏关系缓和。他关心中国的国内形势,为中苏边境的武装冲突而深感不安。

1971年9月9日,赫鲁晓夫因心脏病发作住进医院,之后病情不断恶化。临去世前,他抚摸着妻子的脸颊,不能开口讲话,只是点头或摇头。如果此时能说话,他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赫鲁晓夫去世后,苏联《真理报》刊登了四行字的报道,宣布赫鲁晓夫于1971年9月11日去世,享年77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俄罗斯新圣女公墓

在一个凄雨绵绵的日子,赫鲁晓夫被安葬在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参加葬礼的没有普通公民,也没有苏联领导人。他的灵前摆放着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以及他的亲友送的花圈,花圈缎带上的字迹已被雨水冲刷掉,似乎直到最后一刻,上天都不愿对他的一生作出明确的评价。

赫鲁晓夫的儿子站在父亲的棺材前说:“我不会说他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我不想评价我父亲所作出的贡献,我也无权这么做,历史将会证明一切。我唯一想说的是,凡遇见过他的人都不会把他淡忘掉。一些人喜欢他,而另一些人憎恨他,但任何人从他身旁走过时,都会回头看看他……”

1996年我途经莫斯科时,曾到新圣母公墓参观。埋葬在这里的有苏联女英雄卓娅,有许多著名的俄罗斯大文学家,包括果戈理、契诃夫、马雅可夫斯基、奥斯特洛夫斯基、法捷耶夫等,还有中国的王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赫鲁晓夫的墓碑

我专门参观了赫鲁晓夫的灵寝。墓前冷冷清清,看不到有人前来祭拜的痕迹。他的墓碑由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一半黑一半白。带我来参观的人说,这代表了赫鲁晓夫毁誉参半的一生。据说,赫鲁晓夫生前曾经辱骂过一位雕塑家,但是,他在临终前却嘱咐家人一定要请这位雕塑家为他建造墓碑。

04

葛罗米柯

1909年,葛罗米柯出生在明斯克一个小乡村的农民家庭。他上的是农业技术学校,学的是经济,30岁时进入苏联外交部,随后被派往苏联驻美国使馆出任参赞。

二战时,这位农民的儿子在协调美苏关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4岁时被任命为苏联驻美大使。在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上,他展露出杰出的外交才华,被誉为谈判专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2年10月,肯尼迪(右)在白宫会见苏联外长葛罗米柯(中)和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左)。葛罗米柯坚称苏联运到古巴的军火纯粹是防御性的。

联合国成立后,葛罗米柯被任命为苏联常驻联合国代表。他坚决维护苏联的大国地位,态度强硬,从不妥协,否决西方提案时也毫不心慈手软,被称为“不先生”。

在处理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葛罗米柯亦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他的主导下,美苏两国达成了一系列裁军协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肯尼迪会见苏联外长葛罗米柯

葛罗米柯48岁起出任苏联外长,虽然苏联领导人多次变更,对外政策也多次调整,但他一直担任外长一职,一干就是28年,是世界上任职时间最长的外长之一。

戈尔巴乔夫上任后,葛罗米柯逐渐失宠,1985年改任最高苏维埃主席,3年后退休,1989年7月21日,在80岁生日的4天前病逝于莫斯科。

原标题:《冷战人物觅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