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人物,有年龄吗?

首先,你不能说没有。

例如,第二回在贾雨村与冷子兴对话之前,先就交待:“如今如海已五十。”又说:“只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今方五岁。”后来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过程中,不仅披露宝玉“如今长了十一岁”,顺带透露:“这位珍爷也生了一个儿子,今年才十六岁,名叫贾蓉。”“若问那赦老爷,也有一子,名叫贾琏,今已二十多岁了。”书中就连贾敷、贾珠死时多大,也都不含糊;第三回借黛玉口:“在家时记得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说出了宝、黛的年龄差别。接下来两人初见,宝玉询问“妹妹几岁了?”作者却只是“一一答应”了事,没有给出准确的答复。同一章里写黛玉带来的两人,其年龄一略一详,只说王嬷嬷极老,多老了,不清楚。说小丫头雪雁“甚小”之前,却明确告知她为“十岁”。三十三回“不肖种种大承笞挞”王夫人哭诉:“我如今已五十岁的人。”后四十回里,写“薛文起悔娶河东吼”,有一段背景材料:“原来这夏家小姐今年年方十七。”写“史太君寿终归地府”时,贾母回顾自己一生,说了句:“我到你们家已经六十多年了。”读者肯定还会在某些章节里,找到另外一些人的年龄记述,但有年龄的人物,在书中所占比例显然甚少,然而少归少,还不至于是一本湖涂账。

同时,你也不能说有。

试问:谁能说清楚宝玉出场和出家的岁数?谁能知道宝钗进京待选和完婚的芳龄?谁能晓得黛玉离开苏州和离开人世时是多大了?曹雪芹虽然在不同场合给出王夫人与薛姨妈的年龄,然而说来也巧,都是五十岁,因此,这姐妹二人的年龄,未必准确无误,至于贾母回顾到贾家六十多年了,是高鹗(或无名氏)估计或推导出来的,大差不差罢了。在人物的年龄问题上,不仅宝、钗、黛,书中众多的人物,曹雪芹或者蜻蜓点水,或者顾此失彼,或者干脆避而不谈,他让笔下的人物,从文字里走进读者的目光,让他(她)们有血有肉,让他(她)们谈笑风生,至于年龄,对不起,看官自己判断吧。

年龄没有详细挑明,不等于年龄可以忽略不计,毕竟,时间是不可穷尽而又无可摆脱的存在。一个人的年龄,是他生命的时间刻度。毕竟这是常识。

曹雪芹违背常识了吗?窃以为,《红楼梦》里的人物,既在“红楼”里穿行,同时也在“梦”里存在,因此,我们很难找到一把既适合“红楼”(真实的世界)又适合“梦”(虚幻的世界)的通用时间尺度,来确认每个人的具体年龄。也就是说,作者有时不能或者不愿给出笔下人物的世俗年龄,但那些人物是鲜活的,读者在阅读过程,完全可以一一悟出他(她)们的艺术年龄,至少是老、是中、是青?还是可以了然于心的吧。

有评论家认为:在长篇小说中,世俗年龄与艺术年龄是既有关联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世俗年龄存在于作为时序的时间里,而艺术的年龄存在于无时间的时间里。以宝玉为例,他绝对不是新版电视《红楼梦》导演说的9岁出场,更不是选秀时18岁的可笑规定,决不是!可以肯定的是,宝玉等人的艺术年龄,在读者心目中一旦确立,他就再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有一回宝玉见了大家说:“都长大了。”其实那群少男少女(包括宝玉自己)谁也没长大。穿插在具体章节里时间顺序和时间距离,力量是微乎其微的,“都长大了”,跟都没长,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宝玉初见林黛玉,到跟薛宝钗“成大礼”这些都发生在贾府里,在贾府里的宝玉,不能不长大呀!可我们千万不要记了,他来自大荒山无稽崖青峰埂下,又出入太虚幻境,那是一个没有时间的世界,贾府里的宝玉,与太虚幻境里的宝玉,是同一个人,同一个艺术形象,而不是一身两体的怪物。作为一个艺术形象,他活在读者的心目里。是无数读者,让他获得外在于时间的可能性——在电影或电视剧中扮演宝玉的演员,会老,可是宝玉本身,不会老。

这种现象,在小说里比比皆是。比如鲁迅笔下的阿Q,阿Q只要一根辫了就行了,阿Q所有的行状,说它发生在某一天,行。说它散布于一个世纪,也行。因此,对阿Q来说,年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

无论是对于人类社会,或是对于艺术世界,能够最终把一切的希望与欲望、努力与挣扎,都消解掉,达到“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艺术效果的,唯有时间,这是无庸置疑的。然而这个“时间”,不是此时也不是彼时,不是今年也不是明年,它是个无限大,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面对无限大,一部伟大艺术作品里人物的年龄,怎么样才算准确无误?又如何才能落到实处?

记不清是哪位评论家说过: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时间哲学和时间体验。曹雪芹更是把时间哲学与时间体验,玩得滴溜溜转,他不仅反复提示“无朝代年纪可考”,更是小心翼翼地将“真事”隐去,这些“真事”当中,包括了时间流程和时间间隔。在高明的小说家那里,时间可以陷入,也可以悬置,更可以在细枝末节上让时间流动,从而在总体上,却让时间具有弹性——这就是艺术,这就是艺术家的魅力所在。

前些年看过两部叫《红楼梦》的电视剧,总觉得在演员的取舍上,王扶林比李少红,高明得多了。前者注重的是“神似”,避开年龄这个迷魂阵,而后者,却在“年龄”上耍弄小聪明。在确立演员由小换大的分水岭之时,后者居然沾沾自喜地对媒体说“曹雪芹都给我们留下了空间和伏笔。”一副曹雪芹解人与传人的口气,既然这般心领神会,又怎么能让贾母与王夫人这对婆媳,形同妯娌,贾政与宝玉这对父子,俨然祖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