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有我,大家放心”;

“尽我所能,服务社会;利剑救援,就在身边”;

“越累越睡不着,也醒的越早,我们多扛一分钟,人民就多一份安全”;

打开王魁的朋友圈,几乎每一条都与抗击疫情有关。

这个爱说爱笑爱分享的暖心大哥,是忻州市退役军人利剑救援队的一员。自11月12日以来,他和队友们一道,用实际行动为忻府区广大人民群众筑起了疫情防控“防火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是为公益而生的。”这是朋友们对王魁的评价。从2008年汶川地震开始步入公益的道路,王魁似乎找到了他的使命,哪里有困难需要救援,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如今,作为忻州市退役军人利剑救援队的技术顾问,王魁在接到消杀任务的第一时间,又毫不犹豫地冲上了第一线。

雁门二期小区、建北社区、忻州师院、忻州高速口……在忻府区应急管理局的统一调度下,利剑队员们闻令而动,不到20天的时间,这些地方留下了他们深深浅浅的足迹,也留下了他们无怨无悔的汗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每个人背着加起来有60斤重的水箱、弥雾机,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走,一个楼层一个楼层地消杀,愣是把忻州师院新校区的23栋宿舍楼和20多栋教学楼,以及校区内食堂场馆等区域进行了彻底消杀。”回想起11月23日至25日在忻州师院新校区的消杀作业,王魁依然清晰的记得湿透队员们衣衫的汗水。

面对高负重、高强度的消杀任务,24名利剑队员谁都没叫一声苦。3天时间内,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长在8小时以上,不停地往返上下于6层楼高的宿舍楼,一次又一次背起、放下背上的水箱,防护服下,有他们湿透的衣衫,也有一颗颗公而忘私的公益之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队员们在一线消杀,保障的是市民的生命健康,我和大家伙儿在一起,保障的还有队员们自身的安全。”把控指导防护服穿脱流程、设备操作、个人防护……这些都是王魁的职责。

热衷公益的王魁早在2014年便拿到了山西省红十字会颁发的《救护培训师资格证书》,他在队里承担着培训队员、指导救援等工作。

“王魁不仅出勤率高,而且十分负责任,最大程度地保障了队员们的安全。”利剑救援队长岳奇文说,“他是公认的热心肠,不管是队里还是他自己接到的社会求助,都尽力提供帮助,就连吃饭的空档也经常在帮助他人路上。”

11月20日,岳奇文在朋友圈看到了市民赵女士的一条求助消息:希望尽快将自己包里的两盒治疗心脏病的药品,送给急需服药的老父亲。他第一时间把这条求助消息在队内进行了通报,王魁想都没想便接下了这个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下任务的一个小时中,王魁联系赵女士,核对取药人姓名、地址,按流程进行消毒、取药、放药,直到老人顺利且安全地拿到药品,他的心才放了下来。

当天,赵女士满怀感激地写了一封《感谢信》,对利剑救援队及时提供帮助和王魁的“规范、严谨、利落”大为赞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送药、送物资、接送孕妇、老人出院、送返乡学生回家、为入忻物资车辆消杀、在古城南停车场检验舱24小时值守……作为利剑的一员,这些事早已“平常”。面对赞扬,王魁觉得不过是举手之劳,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尽己所能,服务社会。”

对需要帮助的陌生人,王魁是热心的,对自己身边最熟悉的“战友”,他是心疼的。他自己主动掏腰包,为队员们购买鸡蛋、蔬菜、水果等,他说:“有一帮志同道合的战友,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忙起公益来,王魁是没有自己的,就连生日,也是穿着防护服,用一餐盒饭就对付过去了。

在这个80%的队员由退役军人组成的“战队”中,有许多像王魁一样的人,他们热心公益、想做事,有任务抢着出,不计较时间、金钱和精力的付出,竭尽所能地服务这个社会,坚守着内心的一团热火!

文字:冯 媛

摄影:冯 媛

来源:首善忻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