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曾记载不少有关华佗的近乎神奇的医疗事迹,尤其是他的外科手术和麻醉药。这位历史人物通过民间传说、小说、方志典籍被奉为医学之神,而后世人多以“再世华佗”来称颂医术高明的医师。一般人以及医学业者都尊崇华佗是一位才德兼备的医师。他不慕名利的高尚品德,见于陈寿(233-297)的《三国志·魏书·方技传》:“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他做官),皆不就(不答应)。”

但在多年前河北平泉民族师范学校林振清老师和南京审计学院教授徐少锦曾分别在《道德与文明》及《历史教学》发表论文,解开华佗被曹操杀害的原因,认为“华佗之死责任不全在曹操”。这两篇论文发表后,再加上一篇题为《无良神医-华佗》的贬损华佗的文章,引起舆论哗然,当时不少人用恶言粗语痛骂作者。可见华佗的高风亮节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不容诋毁。

两位作者的分析依据,来自陈寿的《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和范晔(398-445)的《后汉书·方术列传》的记述。《三国志》称:“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汉书》载:“······为人性恶,难得意,且耻以医见业;又去家思归,乃就操(曹操)求还取方,因托妻疾,数期不反。操累书呼之,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事,犹不肯至。”

林振清在文章中指出:“华佗才气大、自负,认为荐举的官职都不大,所以才不肯接受······不愿为此小官而抛弃所喜好的医学。”林老师更认为,华佗利用为曹操治病的机会,以医术为手段,两度要挟曹操给他官爵。而徐少锦教授的文章断定,同当时大多数读书人一样,入仕做官也是华佗的人生目标,从医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两位老师根据这些文字所下的定论,实在是有点断章取义,也过于武断,置死去1800年的华佗于不仁不义,贬损他的品德。那华佗果真意在当官,时刻在寻找走上仕途的机会吗?

事实上,华佗不算是真正的御医或太医,最多只是替曹操看病的私人医师,叫“侍医”。当时曹操的职位还是丞相,不是皇帝或君王。曹操是在216年被东汉献帝刘协晋封为魏王。而华佗早已在208年死去。所以华佗不是御医,也从来没有当上御医。

我们先考察华佗的年龄。他是在建安十三年(208)被曹操杀害。《后汉书·华佗传》的记载较为可靠: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那时华佗应该是个八九十岁的耄耋老人。以这样的高龄,应该是退休告老还乡,和老伴共享天年的时候。他是否还热衷于做官,就非常值得人们去思考和怀疑了。

可惜华佗的生年不详,我们难以知道他究竟活了多少岁。有人认为他大约生于145年前后,终年大约63岁,但这和上述记载相悖。根据其他不同出生年份来假定,我们模糊地估计,华佗享年在56岁到76岁之间。

至于“又去家思归,乃就操求还取方,因托妻疾,数期不反”,我的看法是华陀之所以找借口离去,是要摆脱、逃避曹操而想一去不回,不愿为曹操看病。

范晔《后汉书·华佗传》“为人性恶,难得意,且耻以医见业”和前文“曹操闻而召佗,常在左右”一起来分析;再对照陈寿的《三国志·华佗传》“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的上文“太祖闻而召佗,佗常在左右”来研究事情的前因后果。显然,华佗之“耻”是和曹操的使唤有关。华佗引以为耻的,并非为“医”,而是因为他得要“留在曹操身边为侍医”。说华佗“恃能厌事”,相信做这份工作,身不由己,没有尊严,没有成就感,很多人自然会想辞职不干了。曹操又何曾尊重过、信任过悉心为他治病的人?还说:“天下当无此鼠辈耶?”和“小人

养吾病,欲以自重”。

侍医供人使唤,如同仆役,而得要“常在左右”,相信是曹操要求华佗常侍左右,随传随到,听候差使。一个医者无可奈何去当一个人的私人医生,他又如何深入民间,去看更多不同的病人?他的临床医疗经验,不是停滞不前,就是一落千丈。医师苦闷沮丧的心情可想而知!必会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郁郁不得意,表达后悔。华佗以当侍医为耻,发出怨言,是可以理解的。

就算今日的医生,遇到挫折或是不如意的事情,也会产生厌倦、埋怨、后悔、失落的心理。虽然行医有苦有乐,但是做一行、厌一行的感叹是相当普遍的。

徐少锦教授认为华佗所说的“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意思是说:这病近于难以治好,不断地进行治疗,可以延长一些寿命。这话引起很多人的错误解读,认为华佗说曹操“死期将近”,断定华佗“危言耸听,有要挟的成分在内”。

华佗临死,交给狱卒一卷书,曰:“此可以活人。”他知道生命已走到尽头,还念念不忘去传授医学知识,还深爱医学,何“耻”之有?可惜“吏畏法不受”,华佗也没勉强他,要了一把火把医书烧掉,医技从此失传,可惜啊!

所以说华佗耻以医见业完全是无稽之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