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中华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守正创新,认为其不仅仅是一种认知世界的方法,更是一种实践之路。《道德经》十五章中说:“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保此道”就是要立足“根正”“不忘初心”,以求不忘本,不偏邪,不失根,不乱为;“不欲盈”就是谦虚待物不自满,不固步自封,不闭塞僵化,如此才能为后续的创新留足空间,才能促成“新成”出现。

“守正”不是固步自封,僵化保守地“守正”,不但守不了“正”,还会远离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正道。面对世易时移,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以及自身能力的提升,“正”的主体和内核不变而其外部形式需要与时俱进。因此,就需要通过推陈出新的“新成”方式来实现根本上的“守正创新”。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最根本的“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文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文化自信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推动我国文化建设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推动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进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我们要从历史长河中看待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地位,在时代大潮中把握文化引领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在全球风云中认识文化塑造综合国力的重要影响, 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文化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价值,把文化建设摆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思想引领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信心,才能获得坚守正道的定力、砥砺前行的动力、变革创新的活力。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来自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新的征程上,我们要更加自觉的增强文化自信,更加自觉的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