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日是将在历史留下印记的一天,美国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公开了美国新一代战略轰炸机B-21“突袭者”。过去的34年里,上一代战略轰炸机B-2在国际形势的天平中充当过重要的砝码,哪里发生地区冲突,哪里就有“幽灵”的魅影;相信在未来的20至30年中,B-21也将发挥不可忽略的作用。B-21是一款怎样的飞机,它有多大的威力,先进在什么地方,能发挥什么的作用?且听小编从B-2开始,通过系列文章为您慢慢道来。

飞翼构型|一代飞机设计师的梦想

飞翼构型|一代飞机设计师的梦想

飞翼构型由来已久,航空界早在1920年代就开始探索,1926年苏联设计师伊万诺维奇·切拉诺夫斯基试制了BICh-3型无尾翼飞机,并在航展中亮相;德国霍顿兄弟先是在1930年代设计了霍顿H.IV飞翼滑翔机,二战期间又设计了Ho-229轻型喷气式轰炸机。但真正将飞翼构型发展广大并坚持下来的是美国诺斯洛普公司。

1939年,在创业企业被兼并后,约翰·纳的森·诺斯洛普在加利福尼亚Hawthorne创建了新的诺斯洛普公司。在新的公司里,诺斯洛普把精力集中在飞翼设计方面,1940年首飞的验证机N-1M和1942年首飞的N-9M为后续的XB-35奠定的坚实的基础。1941年4月11日,为了应对英国一旦沦陷后可能出现的跨洲作战需要,美国陆军航空队(空军前身)发布了新的轰炸机招标,陆航要求这种轰炸机能挂载4.5吨炸弹飞行16000公里,在7620米的高度上最大速度要达到724千米/时,而经济巡航速度也要达到440千米/时。

远航程和大载弹的要求与飞翼构型非常契合,诺斯罗普收到招标后,首先生产了1架N-9M技术验证机用于收集飞行性能数据,同时让试飞员熟悉飞翼机的操纵。N-9M的翼展足有18米长,一共生产了4架。 1942年初XB-35开始研制,7月份诺斯罗普拿出了XB-35的模型,美国陆航对该机也是非常期待,甚至在连XB-35原型机还未进行试飞之前就下了13架的订单。1942年11月美国陆航又把订单提升到200架,半年后诺斯罗普和陆航正式签订了购买合同。

但随着战局的变化,XB-35的命运也急转直下,1944年美国陆航取消了一年前授出的200架XB-35合同,诺斯罗普最终还是完成了2架XB-35原型机和13架YB-35服役测试机的生产。XB-35没有赶得上二战结束,它于1946年6月25日首飞,虽然没有达到离谱的设计指标,1.2万公里的航程也很亮眼。XB-35是一架翼展达到52.43米、飞机总长16.18米、高6.1米的巨鸟,它的最大起飞重量94.8吨,采用4台3千马力的普惠“大黄蜂”星型气冷发动机,驱动4具直径4.65米的巨型4叶同轴对转推进式螺旋桨,最大载弹量23.6吨是B-29的2倍以上,飞机升限1.2万米,最大飞行速度629公里/时。

但是经过3-4次的飞行过后,XB-35的问题暴露了出来,同轴反转螺旋桨和发动机产生了强烈的震颤,变速箱也出了问题,XB-35飞行了19次之后被迫停止飞行,此时已经是1947年的9月11日,第二架XB-35则是从1947年6月26日开始仅仅飞行了8次就停飞了。1948年5月15日,第一架由XB-35改装而来的YB-35进行首飞,YB-35把之前问题多多的同轴反转螺旋桨换成了普通的四叶螺旋桨,同时安装上了自卫武器--320挺M2重机枪,它们被分散在6个机身上的炮塔中,由乘员遥控射击。

这个计划最终成就了康维尔公司的B-36“和平保卫者”重型轰炸机,技术路线没有那么激进的B-36于1946年8月首飞,1947年服役。即便是最终服役的B-36,也就是一颗流星,因为在客户眼中,活塞发动机已经过时了。就在上述两款轰炸机首飞的1946年,更准确一点是在两款轰炸机还未首飞成功的1946年2月13日,美国陆军航空军开始对新一代战略轰炸机研发进行招标,中选者波音拿出的最终产品就是大名鼎鼎的B-52系列(最初量产型为B-52B)。

二战后喷气时代快速降临,1945年陆航授权诺斯罗普将两架YB-35改装为喷气式轰炸机,换装8台艾利逊J35-A-5发动机,编号YB-49。该机于1947年10月21日首飞,最高时速达到了837公里。但受当时喷气发动机技术的限制,相较XB-35,YB-49航程和载弹量都大幅下降,最终陆航在1950年取消了整个YB-49项目,2架YB-49共飞行了169架次333小时。

以当时的技术条件,飞翼构型轰炸机的操控可能还存在许多问题,但X/YB-35和YB-49的大胆实验为后来的B-2隐形轰炸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2的研制成功,在飞翼家族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从XB-35的试验,再到XB-49的改进,最后到B-2的成功服役,飞翼计划改变了人们对飞机的印象。

冷战“幽灵”|梦想照进现实

冷战“幽灵”|梦想照进现实

据说1980年4月,85岁高龄的约翰·纳的森·诺斯洛普在轮椅上被推入一个保密地点,在那里诺斯罗普的设计团队向他展示了一种绝密飞机的缩比模型。这是一具完美的飞翼,端详着那些熟悉的线条,身患重病已无法说话的诺斯罗普在一个垫子上写下“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上帝让我多活了25年”,10个月后,约翰·纳的森·诺斯洛普与世长辞。让老诺斯罗普激动不已的正是首款飞翼构型量产机型B-2轰炸机。

上个世纪70年代后,美苏争霸达到白热化阶段,当时美国轰炸机的主要使命是当冷战变“热”之后,穿透苏联防空网络对苏联境内的重要目标实施战略核打击。1974年,在拥有变后掠翼、可低空高速突防的B-1轰炸机首飞后,美国人并不满足,开始对低可探测性方案进行探索(可能是受到越南巨大损失的刺激)。1975年8月,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DARPA)邀请洛克希德、波音和诺斯罗普提供一种低可探测性飞机的初步工程数据。由于洛克希德公司不久前提交的样机受到好评,空军将生产F-117隐身战斗机的合同交给了这家公司。随着隐身战斗机的投产,美国国防部和国会要人也开始接受了“隐身轰炸机”这一概念,并于1977年正式批准了空军提出的研制申请。

1978年卡特政府秘密授权启动隐身轰炸机项目,命名为先进技术轰炸机(ATB),这就是B-2隐身战略轰炸机的最初名称,旨在研制可以取代B-1A的轰炸机。为什么要取代B-1A?当时美国人认为B-1A不足以突破苏联防空网,遂于1977年取消了B-1项目,直到1981年里根政府才重启B-1B项目。上个世纪70年代,低空突防被认为是突破敌人防空网的有效手段,战机在地形掩护下超低空高速飞行,可有效降低被远程防空雷达发现的风险,也大幅降低了地空导弹的发射范围。但随着苏联开始部署大量适合攻击中低空飞行目标的短程防空系统,以及升级后的米格-25PD截击机开始具备下视下射能力,轰炸机低空突防的成功几率也变得越来越渺茫。

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狂风战斗机遭受大量损失也说明这一战术存在巨大风险,并催生了防区外武器的发展。1981年10月20日,诺斯罗普公司提出的飞翼隐身轰炸机方案成为ATB项目的获胜者,进入实质性研制。终于在1988年B-2首次公开亮相,好事的记者包了一架飞机从活动上空飞过,就是为了看清飞机后部和尾喷口结构。如今美国人变聪明了,直接将发布活动移到了室内,不给飞机、无人机、卫星机会,记者被要求在指定位置和角度拍照,很多细节是否如传言尚需考证。(未完待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