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山黑水之地而来的满清,即便是入主中原得了天下建立了大清王朝,但婚姻制度却一直没有改变。按照游牧民族的习俗,男子年满10岁就可以结婚,比如我们熟知的多尔衮,他11岁就完婚。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为了保住香火旺盛,若迎娶的妻子一直没有生下儿子,那么就必须从妻子的家中再娶一位女子。也正因如此才出现了姑姑和侄女同时嫁给皇太极的情况。

后来的皇帝也基本保持这一传统,比如康熙皇帝,他12岁结婚,13岁成为父亲。为了加强和蒙古的联姻,康熙又连续迎娶了多个蒙古部落的女子。同时他每年还会从满八旗中挑选秀女,公元1677年,郭络罗氏的一位女子被康熙挑选入宫,封为郭贵人。

可郭贵人一直没有子嗣,这对郭络罗氏来说无疑是一种耻辱。为此2年之后郭络罗氏又将郭贵人13岁的妹妹送入皇宫,在康熙的身边当宫女。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郭络罗氏希望才情俱佳的妹妹可以得到皇帝的青睐。

这位刚入宫的妹妹就是我们熟知的宜妃。

按照时间推算,此时的康熙23岁,不仅已经解决了鳌拜的问题,连三藩都败于他的手下。此时除了台湾问题,康熙平日里也算清闲。如此一位美人整日在眼前晃悠,康熙自然无法把持。

从此开始,宜妃就成为了康熙最为宠爱的妃子,给予宜妃其他所有嫔妃都没有的待遇。我们看《康熙微服私访记》,一直跟在康熙身边的就是宜妃。这一点确实如此,历史上康熙但凡外出,都会带上宜妃。

虽然历史上对宜妃个人情况记载得极少,但从男人的角度去分析,宜妃除了漂亮之外,还应该具备善解人意,会做人处事,有一定的主见等特点。如此分析,宜妃绝对是一位红颜知己。

人生有一位红颜知己,夫复何求。

面对红颜知己,男人自然也会掏心掏肺。《清史稿》记载,康熙每次下江南,都会特地绕路前去宜妃的娘家。

宜妃的父亲本是一位包衣奴才,可凭借宜妃受宠,连续得到提升,最高被升为正三品的武职,这相当于朝中的一品大员。

宜妃父亲去世后,皇帝还给足了宜妃的面子,将其父亲隆重厚葬,场面十分壮观。

宜妃生病后因为寺庙的钟声隐约在耳边荡漾,难以入睡。康熙下令整个京城的寺庙禁止发出任何声音。

宜妃病好之后,觉得康熙的做法可能会得罪神明,于是提出修缮寺庙。康熙二话不说将整个京城的寺庙全部修缮一遍。

因为陪伴康熙的时间最长,宜妃为康熙生下5个儿女,其中三个皇子。

其实这些只是表面上的宠爱,宜妃是否真的受宠,其实看看她的住处翊坤宫就可知晓。按照明清宫廷的解释,“翊坤”的意思为辅佐皇后管理六宫。言下之意就不用多说了。

种种迹象表明,宜妃是康熙最为宠爱的嫔妃无疑。也难怪《永宪录》记载康熙对宜妃"眷顾最深"。

对于古代的女子来说,能够得到丈夫的疼爱已实属不易,更何况丈夫还是当朝皇帝,那种幸福感自然不言而喻。然而宜妃怎么也想不到,当康熙去世,雍正继位之后,宜妃不仅没有被追封为太妃,还被雍正驱逐出宫,住在了自己长子恒亲王府中。

宜妃有此结局,只怪自己的次子胤禟参与了“九子夺嫡”。面对政敌的生母,雍正自然没有好脸色。因此世人一直认为雍正将其赶出宫,就是因为宜妃儿子的原因。

可百年之后一份康熙的密诏被公布,这才得知宜妃出宫的真正原因。原来康熙曾立下遗诏,自己去世之后,皇子可以将年长的生母接出宫在家中生活。

如此做有两个好处,一来可以让年老的后妃可以自由地享受天伦之乐。不然若留在皇宫,子孙在没有传召的情况下很难入宫。第二,一些嫔妃的儿子参与夺嫡,出宫可以躲避灾祸。不然留在宫中,连一些宫女太监都会趾高气扬。

不得不说,康熙确实是一位明君,在世时力挽狂澜解决了许多困难。去世前还要为身边的人找好出路,放眼历史着实少见。

只可惜宜妃半生荣耀,丈夫去世后虽然住在儿子的家中,可最终白发人送黑发人,先是参与夺嫡的次子被雍正圈禁致死,后大儿子也因病去世,只留下她一个孤老婆子。

在这种无尽的悲凉之下,宜妃于1733年八月份去世,终年73岁。

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