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县文广体旅局举办了“藤县历史大讲堂——《藤县历史文化记述——南北通融 东西汇流》为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藤县博物馆馆长周舒娴主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舒娴通过图文并茂,用藤县出土的文物的图片展示,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述了五个章节的内容,生动地介绍了藤县历史朝代文化的更迭、融合与变迁。

“古越遗踪”:拓荒先民

浔江、濛江、北流江两岸的低矮山岭、河旁台地上,考古调查发现龙船岭、安和等新石器时代遗址,采集到打制石器、磨制石斧、锛,陶片等文化遗物。居住在这些遗址的先民,经济生活以采集狩猎与原始农业相结合为主,他们是藤县最早的居民和拓荒者,创造了最初的藤县人文历史。

南北通融、东西汇流

“为什么取名为南北通融、东西汇流?因为自古为岭南重镇,汉、越文化交融之地。境内河流纵横,北可连桂江、漓江接湘江而通湘楚,南可沿北流江通达北部湾,西可溯江而上经柳、邕直至云贵,东则顺水而下直达粤港,可谓具备东西交通之便,雄居南北关连要津。”“何为‘百越’?此称谓源于先秦古籍对南方沿海一带古越部族的泛称,又称古越族或越族等,因这些古越部族众多,故谓之为‘百越’。”

藤县地处以合浦港为起点的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内陆通道上,是中原往合浦出海或从海外返回的必经之地,藤县在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内陆通道上起着重要节点作用,通过展出藤县发现的汉代文物(常见的罐、碗、壶等日常生活用器外,出现了一些新的器型以及井、灶、仓、楼舍等模型明器,铜鼓等),说明藤县在秦汉时期被纳入中华版图之后,汉文化在藤县的传播、与本土越文化的融合。

瓷满天下

特别是到了宋代,藤县中和窑在原已相当发达的基础上,吸收了景德镇等窑口的工艺特点,发展了独具特色的青白瓷系统。在相当长的历史期里,中和窑瓷器和景德镇相媲美,是广西乃至岭南陶瓷生产的中心,被誉为岭南瓷都。中和窑的瓷器产品,量大质优,凭借江河船运之利,远销四方。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博物院收藏、在南洋打捞出水的许多中国宋代瓷器中,发现有包括中和窑在内的广西本土窑口的产品。

藤州佛影

佛教传入中国有陆路和海路之分。大约在东汉时,佛教从海路传入藤县,唐宋时期,由于陆上丝绸之路断绝,南海丝路相对繁荣起来,一批批来往印度-中国的两国佛教僧侣,或从南洋随舶入境,或从中原内地南来,或自广东逆水西上,相继在广西境内会合,藤县作为佛教传输的交通要道,佛事活动也随之空前繁荣,一座座寺庙建筑相继出现,一代高僧鉴真在第五次东渡日本失败后,取道广西回扬州时曾在藤县通善寺弘法月余;宋代,出生藤州的僧人契嵩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高僧。

古藤毓秀

据历史文献记载,藤县在唐代就诞生的广西科举考试历史上的第一位进士李尧臣,宋代冯京“三元及第”,再至明末著名军事家袁崇焕、督师蓟辽,功高宇宙,气壮山河;太平天国时期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贤和来王陆顺德,骁勇善战;清末民初苏无涯,追随孙中山,发展同盟会组织,曾任同盟会广西支部长;抗日名将石化龙,运筹帷幄,调度有方,为台儿庄战役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民族解放献出了生命的著名将领李振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