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也要有“口感”

我们平时品尝美食,通常都很在乎口感,尤其对于那些吃起来十分爽口的食物,总是莫名地喜爱。

其实,读文章也在乎“口感”,作为读者,总是希望读那些“顺口”的文章,尤其对于演说类文稿。“口感”好的文章特别受追捧,因为它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娓娓动听,品起来津津有味,这种感觉,读者很难抗拒。

问题是,什么是文章的“口感”?

我的理解,是指文章的语言在语义、语音、语调上给人的感官体验。那么,一篇文章如何才能写出“口感”来呢?我的建议有三条:

1.语言要“通俗”

所谓通俗,就是要讲接地气,大多数人都听得懂、记得住、喜闻乐见的日常话。

语言如何才通俗?

我的方法就是,善于观察,就地取材,尤其要从生活中取材,比如,生活中的一些大白话,谚语、俗语、歇后语等,这些语言不仅贴近生活,读起来也很顺口。

大家经常学习的领导人重要讲话中就使用了这种方法。比如用“缺钙”“软骨病”来比喻理想信念的缺失,用“鞋子合不合脚”比喻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用“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容民族团结,用“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来表达人民民主的真谛。

2.语意要“通畅”

所谓通畅,就是文章的意思要连贯、脉络要清晰、道理要通透,起承转合间衔接过渡自然,没有旁枝斜出。

这又如何做到呢?

方法就是,围绕文章的主题,跟随文章的脉络、理顺行文的逻辑,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句式,多用简单句,少用复句,慎用转折句。比如:十九大报告有“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这样的句子,简单明了,语义贯穿,层层递进。

3.语气要“通顺”

所谓通顺,很好理解,就是文章的语气连贯、衔接自然,没有突兀感和顿挫感。

语感好的稿子读起来一气呵成、嘤嘤成韵,像一条微风吹拂的丝带,充满韵味。

如何才能通顺?

除了上下文的柔软衔接外,语言的选择也很重要,可以在声调、平仄、押韵上下点功夫,以增强音律感。我们汉语里的一些“顺口溜”、谚语就很好。比如:“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读起来是不是很舒服?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写文章时非常注重语感,不仅推敲词句,有时甚至用钢琴来检查,看声音是否流畅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