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想借此良机写一篇水文,简单地介绍一下适合佩戴的五毒题材玉器,又或者干脆写写用和田玉巧雕出的粽子敷衍了事,但又觉得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于是决定坚持原创,写一篇有内容的文字。

恰巧昨天一位同好的小伙伴又发来一块号称“粘糕料”的原石,正可以结合今天大家都要吃的粽子,便于诸君们理解这种和田玉的独特性质。

此种玉石之所以得名,当然还是由于其高于常规同类的糯性,而这就需要以微观结构一定程度的细腻为前提。但粘糕料的细又并不完全等同于俄罗斯芭沙料与鸭蛋青的“打灯无结构”。

因为这种把戏多是基于细小均匀的矿物颗粒积聚而成的,虽借助灯光,以肉眼观察难以见到纹理,但入手后久经盘磨也不会产生滋润之感,实非我辈所求。

真正品质上好的新疆和田子玉粘糕料却与它们不同,大多是由细小绵密的纤维状晶体凝结而成,虽偶尔也会发现絮状白绵,影响其纯净度,但微观上彼此附着拉扯的强大应力,足以构成宏观上的粘稠感。

有了这样的糯性,正好似此刻我们手上的粽子,细小的每个单元相互黏连牵挂,不离不弃。而在自然界里生成和田子玉的复杂过程中,粘糕料经常难以被彻底征服,完全磨砺成为浑圆的形态。

所以高糯性的粘糕料子玉多数是一种“由方渐圆”的倒角状外形,整体敦实,给人一种“憨厚质朴”的感觉,也正因于此,熟悉它的人才常常戏称之为“一坨粘糕料”。

估计可能恰恰是由于上图这石头外形上的“迟钝感“,才让咱们的同好小伙伴误把它当成了“粘糕料”,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颗原石的低磨圆度并非是因为其自身的玉质坚韧所导致的,而是由于它尚且处于河流上游,还没有经受过充分的磨砺造成的。简而言之,这根本算不上子玉,而是一块典型的山流水。

而粘糕料与这种源于玉质疏松而显得过于粉白的情况不同,它通常因为微观结构上的粘腻,与一定自然融合的老熟气,而导致白度适中。或者严厉些讲,我们可以认定大多数这种玉石的颜色都接近于青白玉的范畴。

而此种以糯性见长的和田玉到了雕刻过程中,则体现为刚柔并济的高韧性,较之一般的和田玉要更费些功夫。且用它琢刻出的玉器也更具精气神。

至于其盘玩的感受,只能用“粘手”来加以形容。更耐把玩,叫人欲罢不能,这几乎是所有藏友对粘糕料制成玉器给出的考语。而参玉个人甚至会在它的身上感到几分劲道与Q弹。

随着与和田玉相处的时间渐久,我也更加体会到了它与其他珠宝玉石的不同。那些东西大都可以用量化的指标加以准确评级,稍作学习,便足以客观掌握。

和田玉却因为变化多端而又过于微妙,不可能用某种刻度尺就简单地将之精确划分出等级贵贱,所以我辈还需结合生活中的点滴耐心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