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某个小朋友总是欺负、使唤自家孩子,或者总是做让自家孩子不开心的事情,但自家孩子还是会上赶着要和他玩。

每当这个时候,你们会不会觉得自家孩子真是“傻”,甚至有点卑微,为什么非要跟对自己不友好的小朋友玩呢?找别人玩不行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最近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晚上睡觉的时候,儿子跟我说:“妈妈,我今天和XX小朋友玩的不开心,因为他总是安排我的玩具,不让我给别的小朋友玩,也不让我玩。”

儿子说的这个情况,我其实在白天的时候已经观察到了,我发现那个小朋友把儿子所有的玩具都放在自己身边,儿子想要给别人玩,还得经过他的同意,他说不行,儿子就不能给别人,儿子就像个小跟班一样跟在他屁股后面转来转去。

我非常疑惑,既然儿子不开心,为什么还要继续跟他玩呢?他辨别不来什么行为是友好的,什么行为是不友好的吗?

直到后来我在学习孩子的道德观发展规律的时候,找到了答案,孩子的这种反应涉及到两个规律:社交发展规律和道德观发展规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为什么爱和那些对自己“不太友好”的小朋友一起玩

首先,孩子的社交发展规律决定了他喜欢和谁玩

3-5岁孩子的社交发展规律是:以距离远近和自我需求满足为标准来选择自己的玩伴---《发展心理学》

孩子挑选玩伴的标准并不是我们大人所谓的“人品”、“好孩子坏孩子”,而是距离远近和自我需求,年龄越大,自我需求的占比越大,哪个小朋友和我喜欢的东西是一样的,哪个小朋友和我能玩到一起,我就喜欢和他玩。

我儿子之所以喜欢和那个小朋友一起玩,是因为他俩都非常喜欢汽车,所以可以在一起用汽车玩游戏、编故事。

当然我们成人交友的初期选择也是这样的,聊得来的,兴趣相投的会更容易成为朋友,但若要发展成闺蜜、兄弟等真友谊,是要再经过“人品、价值观”等高纬度标准的筛选。

这个筛选是需要我们有一定的分辨判断能力,然而孩子是不具备的,因为他们的道德观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孩子的道德观发展水平决定了他是否能鉴别出玩伴的不友好行为

2-5岁的孩子其道德发展阶段处于前道德阶段,其中一个特点是:服从规则是为了避免惩罚-------《发展心理学

我们会发现,如果孩子的好伙伴以“我不跟你玩了、你不是我的好朋友了、我生气了”这样的语言威胁孩子的时候,孩子很有可能会选择顺从对方。

因为在孩子看来,不和我玩就是一种惩罚,为了避免这种惩罚,他会选择听从对方的要求,而不去辨别这个要求是否友好,是否正确。

说个我身边的真事,朋友的女儿特别喜欢和一个小朋友玩,但这个小朋友比较“霸道”,每当朋友女儿没有顺从自己的要求的时候,就会说我不跟你玩了。

有一次,这个小朋友让朋友女儿从一个很高的台子上跳下来,这个高度是有危险的,幸好朋友及时制止了,否则女儿很有可能会跳下去。

朋友很生气,回家后严厉告诉女儿,不许和那个小朋友玩,但是第二天,女儿又屁颠屁颠的去找她玩了。

为了“保住友谊”而做出危险的、错误的行为,看起来很荒唐,其实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道德发展水平。

我们做父母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纵然一万个不想让俩孩子一起玩,但一个院子里住,一个班里上学,抬头不见低头见,是避不开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然避不开,那就把这样的玩伴做为发展孩子能力的陪练吧

如果换个角度看问题,冲突、危机、矛盾都可变为孩子的成长契机。

我是这样看待孩子的这类小伙伴的:孩子们的年龄都很小,其行为都是可理解的,没有“坏孩子”,不必按照我们大人的交友标准去刻意引导孩子跟谁玩,不跟谁玩,而是让孩子在此类事情中学会观察、辨别、判断、自己找到解决办法。

因此,当儿子在睡前主动打开了这个话题时,我是这么跟他说的:

第一步:共情孩子的感受,可以让他说出更多的真实的细节,以便全面了解事情经过

我说:“嗯,确实很生气啊,自己的玩具被别人安排来安排去的,那你有没有尝试把玩具要回来呢?”

儿子低着头,一副难以言表的样子(他不说,就说明这里有问题)。

我继续往下猜:“你是不是害怕要回来以后,他生气,不跟你玩了?”

儿子抿着嘴点了点头(看来我猜中了,这是典型的前道德阶段的特点)。

我继续共情:嗯,我明白你的担心,有个能玩到一起的小伙伴确实不容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步:把问题抛给孩子,引导他从他的角度,找到解决办法

这个事情还没有严重到需要大人出手直接干预的程度,所以,交给孩子自己解决是比较好的办法,以此来发展孩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于是我问他:“我知道你挺喜欢跟他玩的,但是他有些做法让你不开心,那么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既可以继续和他一起玩,还能避免玩具被他安排?”

儿子想了想,突然灵光乍现,睁大眼睛看着我说:“妈妈,我有办法了,我明天不带玩具就可以了。”(呃,虽然这个办法和我心里预想的答案不一样,但能想到办法,这个目标就算达成了,至于这个办法行不行得通,他自己去尝试去总结)

第三步:认可孩子开动脑筋,想到解决办法的能力,但不判断方案的对错

我点着头对他说:“这个办法听起来不错哎,不带玩具,他就安排不了你

的玩具了,你们还可以玩别的游戏,那你明天就这么做,需要帮忙了来找我。”

儿子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决定了他不太可能想出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是这个事情的重点不在于方案的对与错,而在于他开动脑筋,去思考如何解决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四步:引导孩子复盘自己的办法,用结果提升自信

次日,儿子果然没有带玩具下去,还是碰到了那个小伙伴,两个人玩骑车比赛去了,回家后,我问儿子:我看到你今天没带玩具,你觉得你想出来的这个办法解决问题了没?

儿子自豪地说:“我觉得解决了”。

我再次开启“商业吹捧”:“那太好了,你可真会想办法”。

过来几天,儿子显然是忘记了,又带着玩具下去玩,不出意外地又遇到了那个小伙伴,意料之中的又被安排了。

但是!你猜我看到了什么?

儿子这次没有再畏手畏脚的跟着他团团转,而是采取了“迂回策略”,他知道自己硬抢不过来,于是“忽悠”小伙伴把汽车放在地上,然后快速拿到自己手里(话说这招我娃是从3岁用到了5岁,屡试不爽啊。)

同样的人、同样的事情,但儿子有了不同的处理方式,我猜想那一刻,他应该是这么想的:我该如何做,才能保证我拿回玩具的同时,不惹怒对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五步:通过绘本和游戏,提升孩子的辨别能力

这类事情的核心是需要解决孩子的一个疑惑:当我的好伙伴让我做危险的、错误的、不开心的事情时,我该怎么办?

我们需要给3-6岁孩子的植入这样一个观点:好朋友、好伙伴是要一起做正确的事情。

如何植入这样的观点呢?两个途径:

  • 阅读哲学类绘本,比如我家经常读的《我会思考》、《问个不停的加斯东》等系列,里面包含有“什么是朋友”“什么是建议”等主题,从正反两个角度来引导孩子思考,辩论。
  • 玩游戏,让孩子辨认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比如,我们坐电梯,我突然对他说:我是你的好朋友,你要听我的,在电梯里使劲儿跳。让孩子在游戏中练习分辨这个行为该不该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方式能提高孩子的辨别能力吗?我认为是有效果的,因为我看到儿子有好几次拒绝并阻止了小伙伴的危险提议。

不仅他自己不做,还要阻止对方去做危险的事情,说明他已经把“好朋友就是要一起做正确的事情”这个观点吸收了。

一方面不刻意规避孩子和“不友好”的小朋友玩,一方面帮助孩子提升辨别能力,双管齐下,我们就不用太过担心,孩子被“带跑偏”或者被“欺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