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开学第一次班会上我就讲,牛顿第二定律贯穿高中物理,非常非常重要,大家期盼了3个月,终于等到它。翻开书一看,怎么只有F=ma这一个公式呢?这有什么难的?再看看练习题,一个个脸都绿了,不会做呀……今天来给大家讲讲,怎么理解、学好牛顿第二定律,并看破出题人的套路。

牛顿三大定律的基础

牛顿三大定律的基础

牛顿力学有三大定律,这所谓定律,是科学家通过各种实验,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它的正确性由实验来保证。定律是无法通过数学公式“推导”或“证明”出来,证明出来的叫做定理。和数学相比,数学可以从几条预设的公理出发,通过逻辑推理、演绎证明出各种定理,在一个体系内,只要逻辑自洽不会自相矛盾,各种体系可以和谐共存。而物理要对现实世界负责,根基不能随便选,一定要符合实验,符合我们在自然界中观测的结果。

最早提出实验和数学相结合,把自然科学从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里带出来的人,便是伽利略。他提出了三个重要的思想实验(利用实验+推理的方法在脑海中做的实验),这三个实验为牛顿建立惯性定律奠定了基础。

第一个是重量不同的两个铁球下落,看谁先落地。他是这样想的:如果重的比轻的下落快,把两个铁球绑一起,轻球会减慢重球下落速度,合起来的速度比重球慢;但绑一起两个球总重量更大,又应该下落最快,这样自相矛盾,说明重的应该和轻的下落一样快(其实后来他还做了个斜面滚球实验,通过观察物体从斜面滚下的情况,推导出了物体下落时的情况,并证明不论轻重,物理下落都是越来越快,且下落速度一样)。

第二个是斜坡实验,做一个极其光滑的V字型斜坡,把一个极其光滑的小球由静止沿斜坡左侧释放,小球会滚到右侧几乎与左侧相同的高度;减小斜坡右侧与地面夹角,再次由静止释放小球,小球滚得远了一些,但还是会滚到右侧高度相同位置;不断减小斜坡右侧与地面夹角,如果右侧完全水平,那么小球只能一直滚下去,因为它将永远达不到右侧相同高度,也就是我们说的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第三个是说假设你待在一条大船舱里,舱里还有其它飞虫、动物、鱼,你可以在船里跳跃、扔东西,但看不到外面。如果船保持静止或不做任何晃动的匀速直线运动,那么你将无法分辨自己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牛顿正是在伽利略的研究基础上,最终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也就是惯性定律。一个物体如果不受到力的作用,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的出现

牛顿第二定律的出现

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各种实验、现象证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那么如果我给你一个力,你的运动状态(速度)能改变多少呢?这个定量的计算,就需要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来进行了。

既然力能够改变一个物体的速度,那我们就需要一个物理量来描述速度的变化。汽车能够往前跑,源自发动机提供的牵引力,这个力使汽车的速度发生了变化。那是比速度的变化量吗?很显然不是,人从静止跑到10m/s,慢跑和快跑肯定用得力不一样,火车慢慢提速,最终能超过汽车,但速度变化的时间不一样,所以我们要限定相同的时间,比较相同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这就是我们开学学的加速度。还是从跑步这件事上看,我们就能体会到,发力(合外力)越大,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

还有其它影响加速度的因素吗?让人用相同的力拉不同物体,一边拉自行车,另一边拉汽车,显然轻的自行车更容易拉动,也就是说,物体得到的加速度,不仅和力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也和第一定律呼应上了,物体质量越大,惯性越大,速度的改变越困难。

此时,牛顿第二定律也就闪亮登场了,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写出来就是F=ma。

再看一眼牛顿第三定律,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你给桌子一个压力,也会感受到桌子给你的支持力。

有了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也就构成了牛顿力学的根基,然后就可以分析万事万物的运动情况了。

为什么物体会运动?背后隐藏的规律是怎么样的?很多人都尝试去解释,但都不尽如人意。牛顿三大定律给出了一套完整的解释:一个物体如果不受外力(合外力为零),那么它将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合外力不为零,它的速度就会发生变化,得到一个加速度。想知道具体加速度是多少?可以用F=ma来进行计算。

举高的物体为什么会下落?因为受到了重力。如何下落?越来越快地落,因为重力提供了加速度。轻的物体和重的物体为什么一样快下落,因为重力与质量的比值是相同的,所以加速度一样。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我们会发现,物体复杂多变的运动形式,可以通过对力的分析来进行研究,也就是把运动和受力两件事紧密联系到了一起。此时,运动学的重心就从对运动的分析转向了对受力的分析,想学好牛二定律,就一定要把前面的受力分析学透彻。

换个角度看题型变化

换个角度看题型变化

很多同学觉得习题难,但如果从出题人的角度来看,高中阶段出的题变化真的不多。

牛二定律F=ma,一边是力,一边是运动,所有题都是围绕着受力改变运动形式来出的。

我们要学习的力有哪些?从力的本质上讲只有引力和电磁力两种,电磁力的表现形式还包括弹力、支持力、压力、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引力就只能以重力的形式表现出来。

运动的形式有哪些?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其实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叠加)、圆周运动,没有了(变加速运动不学也不会考)。

最简单的考法,就是给你一个力,然后让你求它给物体带来的加速度,这直接套个公式就完了。怎么变?可以更换力的种类,重力做完换弹力,弹力会做完换摩擦力,摩擦力做完再换别的力。运动那边就拿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平抛运动来回换就好了。

可高考没这么简单,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得把难度拉开。力的种类不能新增,运动形式也不能新增(变速运动不让用),那怎么办?

第一种,把力叠加起来,让物体多受几种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或者是把物体用弹簧拉着在粗糙平面上运动,把重力、弹力、摩擦力统统用上。

第二种,把运动叠加起来,不是同一时刻叠加,而是分阶段“累加”,也就是先匀加速,再匀速,再圆周,再平抛,就这四种运动,多加上几段,难度也就上来了,也能绕晕一部分同学。

第三种,把物体叠加起来,也就是多物体一起受力、一起运动,又能绕晕一些同学。数一数这多物体,包括两物块接触(滑块木板、传送带)、两物体撞击(子弹木块)、两物体连接(绳子连接、杆连接、弹簧连接),解法相信大家都记得,整体法隔离法来回切换。

怎么样,读完这篇文章,是否感觉高中物理简单了一些?虽然种类看起来很多,但整体结构清晰,只要根据不同的物体、不同的受力、不同的运动进行分析就好,所谓的模型很多种,其实就是变换了组合方式。

自然世界的规律往往是极简的、朴素的,就像牛顿第二定律一样,三个字母解释了力和运动的关系。这些简单的规律却掌管着大千世界的各种变化,大到天体运行,小到原子电子,正是这种朴素的和谐,让无数人对物理学着迷,希望本文能给物理学多拉几个迷弟迷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