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 谢 遇 见

文/张军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感谢老同学的引荐让我遇见“人文蟒岭”平台,使我重新找回迷失的自己。

——题 记

1990年,我考上了丹凤师范学校,在那个音乐、绘画、舞蹈、书法各个领域都人才济济的地方,生性内向,沉默寡言的我也找到了自己的一方天地——读书,学校图书馆的文学书籍几乎被我翻了个遍,阅览室的杂志也是每期必读,在这些书的滋养下我也开始写一些东西,竟从一个普通的投稿者变成了校文学社的主编,并像模像样地当起了班级文学兴趣小组的组长,一些文章也陆续在《中国校园文学》《商州报》《文艺少年》等报刊杂志上发表,那时候尽管生活还很穷,但我的精神世界却因有了读书与写作的陪伴而充实无比。

毕业后我顺理成章地成了一名语文老师,工作之初我凭着自己的阅读积淀和年轻人的工作热情把语文课也教得小有名气,没有任何靠山与背景的我硬是凭教学实绩从偏僻的山区小学走进平坦的乡镇中学,走进城里的双语学校(现更名为秦韵学校)这期间读书,写作一直是我必做的事。日子虽忙碌但也充实。
孩子生病后,来自于家庭、生活的压力让我迷失了自己,柴米油盐的烦恼,孩子病痛的折磨,单调乏味的工作,入不付出的经济状况一点一点蚕食着我对文学的热情,我像一个陀螺被生活的皮鞭抽打着机械而无奈地旋转,书架上渴望已久的书落满了灰尘,那支陪伴了自己好多年的用第一笔稿费买来的钢笔也变得锈迹斑斑。日子像一潭死水泛不起一丝涟漪。我整个人也未老先衰,颓废得无精打彩,暮气沉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天,坐在学校的斗室,无聊至极的我终于拿起笔涂鸦了一篇文章《秋天的偏旁》投给了一个洛南同学主编的文学平台,第二天竟被刊登了,不久老同学打来电话,把我推荐给了梁老师,从此就与“人文蟒岭”结了缘。

在这个平台上我从杨丽丽老师娓娓道来的叙述里感受到生活的质朴厚重,从梁会霞老师清新淡雅的文字里体味到家的温馨,从王卫老师灵动的诗篇里捕捉到大自然的美妙,惊诧我的同窗数学名师代立学老弟文笔的细腻,感叹老同事张亚红老师情感的丰盈,还有好多好多来自不同领域的朋友的文章让我心潮澎湃,一种久违的感觉从心底升起荡溢全身。

我的心不再浮躁,我的脚步不再凌乱漂浮,我开始拿起搁置已久的书潜心阅读,重新梳理生活,写一些虽浮浅但真实的文字,日子也变得充实起来,我懂得生活不仅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记得梁老师在与我微信交流时说过尽管这个世界略显浮躁与功利,但身为一名老师我们更应该坚守自己的阵地,用自己的文字传播正能量,让这个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正气四溢。从她的话里我找回了迷失的自己,我知道我虽然是个普通人,没有太多的观众,但我身为人师,应该有我固守的东西——用文字去呼唤传播真、善、美,用满腔的热情去对待生活,用担当意识去对待爱我的和我爱的人,尽管生命里有那么多不测风云,但我决不能屈服颓唐!

感谢遇见,感谢“人文蟒岭”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活可能是电钻,把心钻成了蜂窝煤,每个缺口都呼呼地往里灌风,明知道那里有个洞,却不知怎么去修补。某个时刻,读到一段文字,那个洞就被填上了。
文字是有温度的,它最能治愈人心,我们从一行行文字中,总能或多或少地找到自己的影子。
打开笔记本,让思绪在笔尖流淌,用文字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文字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在这里,我们把快乐分享给别人;在这里,把阳光引入,照亮内心的哀伤。我们用文字传递纯净,美好,安宁。诗和远方,在脚下,也在文字里……
感谢文字情缘,感恩人文蟒岭所有的遇见!

—— 梁会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