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阳人终于不用再避讳什么了。”12月5日凌晨,Vivi(化名)在社交媒体发出感慨。

这是一篇对新冠患者的采访报道,它揭示了一种心理层面的微妙变化——人们从之前生怕自己中招、中招后不敢对外声张,到现在终于敢公开承认自己阳了,或者阳过了,不再偷偷摸摸、遮遮掩掩,带着耻感、恐慌的心态,把阳了这件事当成需要保守的秘密。

风向明显在变化。有没有发现,互联网上,对新冠康复患者的追踪报道多了起来,在社交媒体上,甚至在你们的身边,也有不少人感染者站出来,以第一人称讲述确诊“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感染者不再对阳性标签引发的社会歧视感到担心害怕,和这种心态变化对应的是,大家正在从新冠恐慌中走出来。

比如,今天的一个热搜话题就是,“抗原阳了这次我却一点都不慌了”。在相关讨论中,我看到有石家庄等地的网友说,在感染人数不断增长的前提下,自己或者身边有“阳”,确实已经不怎么慌了,坦然了很多。

如果将时间倒推半年,甚至倒推一两个月,要让感染者坦然公开承认自己“阳了”,要让大家坦然接受身边出现了“阳”,无疑是一件难以做到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篇报道的主角Vivi说,“明明生病不是我的错,但总觉得不好意思,想刻意低调,不想被太多人知道我感染了或曾感染过”,这应该是很多感染者曾经的真实心态。

那位在广州方舱自杀的女子,生前曾对人说,“过年也不想回老家了,留在广州,怕感染了这个病毒回老家被人说闲话”。他们未必害怕病毒本身,但却害怕病毒带来的社会歧视。

在严防死守的高强度防疫状态下,一种更常见的状态是,一个普通人,因为感染,甚至可以被当作“全城公敌”。

在此之前,针对感染者的网暴,尤其是将疫情带到自己城市的感染者的网暴,几乎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有的感染者甚至还被戴上莫须有的“毒王”帽子。

感染者当然没有做错什么,他们遭到社会偏见,一些企业在招聘时,甚至公开讲出“进过方舱的不要,阳过的不要”,这无非是因为,一些层层加码、矫枉过正的防疫措施,渲染出一种新冠极为可怕的恐慌氛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得极为可怕,至少有两层意思。第一,病毒本身就很危险,有后遗症;第二,病毒并不危险,但对感染、密接者的管控,会产生巨大的成本,谁都不想自己被隔离起来,工作、生计受到影响。

当然,一个积极的信号是,渲染新冠恐慌的社会宣传,正在成为过去式,关于新冠毒性微弱的科普越来越多。

同时,政策层面也在逐渐放开,大规模核酸退场,封控更精准,感染者有条件可以居家,从清零向止损转向的防疫策略正在成型。

也正因如此,那些曾经或者现在的感染者,他们终于敢于站出来,承认自己阳了或者阳过了。尽管外界依然会有一些担心,但阳性的标签,于感染者而言,不再那么可怕了,不再是一种巨大的心理负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胜疫情的第一步,首先是走出新冠恐慌。社会不再盲目歧视阳性感染者,感染者不必担惊受怕,害怕遭遇社会性死亡,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在更开放的政策下,不管愿不愿意接受,我们可能都得做好被感染的准备——12月6日下午,中国疾控中心资深研究员冯子健在给清华学子线上分享时表示,60%的人会被感染,疫情回落时,累计会有80-90%的人被感染。

三年防疫迎来拐点,这是我们必须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