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凡

矢志追梦,才有奋进的力量;奋力创业,才有事业之成功。20年来,黄杜村党员群众做精做深做足“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文章,走出了一条景美、人和、民富、村强的共同富裕之路。黄杜人用“一片金叶子”的高质量发展,闯出共同富裕的新路。

党的坚强领导是农村脱贫致富的根本保证。黄杜村位于浙西北山区,耕地少山地多,收入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是远近闻名的“北大荒”。1990年盛阿林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兴修水利,改善交通,改建学校危房,办砖窑厂,努力找寻着致富的道路。1995年10月,叶海珍担任溪龙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通过调研走访,叶海珍发现黄杜村适合种植刚刚研制成功的安吉白茶,决心推广种植。。叶海珍艰难的拉来资金,和培育出安吉白茶的盛振乾合作,开始在黄杜村推广白茶种植,因为缺少前景,村里人都不愿意。这时候村支书盛阿林站了出来,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乡村两级党组织通过“干部带头、以点示范、政策扶持、科技指导”的策略,叶海珍还千方百计取得县里资金支持,建立计生扶贫白茶基地、青少年劳动教育基地等作为样板种植工程。进行经济补助,村民参加白茶种植培训,补助5元每次;村民种植白茶,补助30到50元每亩。在乡村两级党组织的不断努力和模范带头作用下,村民终于选择了种植白茶。随着白茶产业迅速发展,一举脱贫致富,成为富裕村。黄杜人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实践“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

黄杜村素有“中国白茶第一村”的美誉,白茶第一村诞生的过程就是黄杜人践行科学精神的过程。安吉自古就是茶乡,茶圣陆羽《茶经》有言好茶“生安吉、武康二县山谷”,但长期以来因为品种不佳,安吉茶质量不高销路不好不受欢迎。到1981年,高级农艺师、安吉县林科所茶叶研究生主任刘益民和黄杜村茶农盛振乾建立课题组,专门研究湖州茶区的茶树品种。经过很多年良种选育、繁殖培养等复杂过程,又通过对茶叶的生产、产量、品质等层层把控,终于研制出了安吉白茶,其香气浓郁、味道鲜爽,经检验氨基酸含量在6%以上,远高于一般茶品的2—4%。研制成功后,盛振乾也第一个开始种植安吉白茶。刚开始种植,黄杜人就主动联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寻求帮助。中茶所量身定制茶园病虫害无人机防治技术和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系统方案。黄杜人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直接拨打专家电话。当地发明了“母子商标”模式,即在安吉白茶母商标下,引导各企业和农户注册自己的白茶子商标,上下同心做大做强安吉白茶品牌,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安吉标志。村里建设白茶产业街,大力发展民宿旅游,2021年,黄杜村旅游接待人次30.5万人。村庄变成了“三季鲜花飘香,四季树木常绿”,环境优美、村容整洁,全村都是旅游景点,人人都是美好风景。黄杜村不仅守住了家乡的绿水青山,而且源源不断得到了金山银山。

2018年,村支书盛阿伟萌生了向西部贫困山区捐赠茶苗,助力脱贫攻坚的想法,得到了村两委班子的一致同意。村党总支提出向贫困地区捐赠白茶苗的帮扶方案,得到全村村民的积极响应。但捐赠到哪里,怎么对接受捐地区?国家扶贫办派出工作组进行了两轮受捐地考察,黄杜人作为考察组重要成员深入到贵州、湖南、四川等省份,仔细考察当地的海拔、土壤、湿度、气候等情况,于2018年7月确定捐苗地点。村里制定好苗标准,党员干部带头认捐,1500万株上等茶苗培育任务很快落实。为了受捐地能够种出好茶叶,2018年8月,黄杜村邀请三省五县受捐地技术代表来村里接受了两个月的系统培训,手把手提供技术指导,倾囊相授。。10月18日,黄杜人租来冷藏车,将承载着深情厚谊的茶苗正式运送往祖国西部。茶苗移交后,村党总支每个月都会带着村里种植白茶十几年以上的“土专家”往返受捐地,现场指导当地村民种植技巧和管护经验,累计400余人次奔波近20万公里。截至目前,黄杜人已累计捐赠茶苗2240万株,种植面积达6217亩,成功带动受捐地2064户6661人脱贫。黄杜人给当地带去的不仅仅是茶苗,还有思维的变革、理念的更新、产业模式的升级。

伴随着共同富裕这一重大战略任务部署渐次展开,黄杜人先富帮后富,“捐好扶贫茶苗,结出富裕果实”、东西携手一起奔向共同富裕的黄杜故事,激励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阔步新征程。黄杜人用“一片感恩叶,携手奔小康”的深情,描绘出“南方有嘉木,苍山情深深”的感人画卷。

作者为浙江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浙江科技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共同富裕的乡村实践研究——以安吉县黄杜村为例”(2022FNA00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