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重要转折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正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为一个人口和地理超大规模的国家,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长期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城乡间的发展不平衡备受关注。城乡关系转变构成了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部分,理解城乡关系转变机制某种程度上就是阐释中国现代化的推进逻辑。(中国社会科学网)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定居,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些重要论述的核心是把城市和农村看成一个有机整体或者说发展共同体,通过城乡要素、产业、居民、社会和生态等的全面融合,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工农城乡共建共享。这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尽快补齐农业现代化这块短板,加强农村现代化这个薄弱环节。把过去单纯的农业现代化概念拓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其内涵更加丰富、科学,更加符合新时代要求。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提高的历史关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依靠农村的资源快速推进了工业化、城镇化,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也要看到,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农业农村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