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0月10日,
邵氏电影“庆祝双十酒会”终场时。
制片经理邹文怀突然宣布,他已经跟邵逸夫决裂了,并已经辞去“邵氏电影”的制片经理一职。
他要自立门户,公司名字叫“嘉禾”。
邹文怀的自立门户,真是伤了邵逸夫的心。
当年,邵逸夫亲自提拔了邹文怀,把邹文怀一路从普通的职工,提到了制片经理,而邹文怀也没有辜负邵逸夫的期待,大刀阔斧的搞改革,搞创新,屡立奇功,坐稳了“邵氏电影”的二号角色。
在那时的香港,电影人是劳工。
即便是邹文怀这样的人,也亦是如此。
邹文怀是“邵氏”的实际二号人物了,但依旧还是领着“固定的工资”,干着老板“上百万”的活,
明明一部电影赚了几百万,但钱都是邵逸夫的,跟他邹文怀没有关系,他拿到的太少了。不仅如此,邵逸夫还把权力分得很细,邹文怀帮邵逸夫赚了大钱,可是邵逸夫却一直没有升他的职。
实际的二号人物,头上还有个总经理。
这让邹文怀有些心怀不满。后来,香港著名的导演张彻在《回顾香港电影三十年载》的回忆录中写道:“凡是雄才大略的霸主,怎能忍受得了大权旁落,可功高盖主的人,主又能岂能容下。”
邹文怀和邵逸夫的矛盾,说到底是因为钱和权力而起,两人对此心知肚明,终于有天,爆发了。
1970年,邹文怀宇时任邵氏电影的总经理周杜文,联名致信要求邵逸夫能推行“分红制”。
分红,不仅仅是给他邹文怀分红,也要给演员和幕后工作人员粉分红,赚了钱,大家要一起分。
但,邵逸夫也有自己的顾虑,他对这件事“绝口不提”,就好像从来就没有发生一样。
没多久后,邵氏发生了三件大事。
第一:总经理周杜文被迫请辞离开,
第二:邵逸夫的妻子方逸华入主“邵氏”掌握大权。
第三:电视业,在香港蓬勃发展,邵逸夫决定转向战场,削减拍片,把钱投进了新兴的电视业。
邹文怀跟邵逸夫建议,香港电影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应该在此时放弃,但邵逸夫也很固执,他坚定的认为,电视是风口,TVB是未来。
邵氏公司业务转型,职务权力被架空...
心灰意冷的邹文怀决定要离开。
邵逸夫知道,邹文怀要走,他问张彻怎么看这件事,是留还是放,张彻只回了一个字:“放”。
就这样,邹文怀离开了邵氏。
在1970年10月10日的酒会上,邹文怀正式宣告了自己以跟邵氏破裂,自立门户,创办了“嘉禾”。
酒席上,邹文怀说的很澎拜,但他心里也没底。
自立门户的“嘉禾”只有40万资产,4个员工,何冠昌为副总裁,宣传为梁风、蔡永昌,赵耀俊。
公司就几张桌子,
手里拿得出手的男星,还是当时当时受挫全面停产,专向国语市场的谢贤,也就是谢霆锋他老爸。
好在,那些跟邹文怀合作的海外电影公司的老板们看好他,给邹文怀筹了200万,买下当时商业重心并不在电影的“国泰电影片场”。
1971年1月22日,嘉禾推出了处女座《天龙八将》,但这部电影最终的效果并不好,票房平平。
邹文怀不死心,于是又去了日本,跟日本片方的川西多签了一项秘密协议,把在日本红极一时的“盲侠”和香港的电影金字招牌“独臂刀”,放一起拍部电影,名字就叫《独臂刀大站盲侠》。邹文怀希望这部电影能给吹响,嘉禾的征战号角。
但,事情并没有按照邹文怀想的发展。
电影还没拍完,邵逸夫就听到了风声,并随后以“版权问题”把“独臂刀”的饰演者王羽告上了法庭。
邵氏认为《独臂刀》是公司的版权,而王羽则认为自己曾参与过“独臂刀”的创作,理应有制片权。
两人对簿公堂,花掉上百万港元律师费,足足辩了一年,最后以“嘉禾”败诉收尾。邹文怀,又一次陪了官司又折了票房,四处楚歌。业内的认识,都不看好邹文怀,跟“邵氏”抢天下是痴人梦话。
正当邹文怀心灰意冷时,
全面停止制片业务的“国泰”帮了邹文怀一把,国泰把厂里所有的制片厂,摄影设备,服装道具都移交给了“嘉禾”,并允许“嘉禾”使用“国泰”的渠道,把电影发行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
邹文怀对此很感动,但他也很慌。
兵马是扩张了,可邹文怀手里没有能给打仗的指挥和排头兵,他没有一个拿得出来的作品和演员。
直到,他遇见了那个帮助他和“嘉禾”
扭转乾坤的人——李小龙。
1971年,在好莱坞当了好几年的二流演员的李小龙,有些心灰意冷,他决定回到香港发展,并且找到了邵氏电影的邵逸夫,毛遂自荐。
邵逸夫自然很开心,但李小龙也有三条件。
第一,片酬每部1万美元。
第二,拍摄周期不能超过60天。
第三,剧本需要他本人同意才能开拍。
这三个条件,邵逸夫并不答应,当时邵氏最贵的演员也仅8000港币一集,而李小龙开口就要1万美元,邵逸夫给不了,也不能给,于是挥手一砍,仅答应每部2000美元的片酬,别的见面再谈。
心高气傲的李小龙,觉得邵逸夫有点固执,两人的合作陷入了僵局,而就在此时,邹文怀听到李小龙要回香港发展的,他决定死马当活马医。
1971年6月,邹文怀亲自到美国,跟李小龙面谈。
邹文怀语重心长对李小龙说:“我们嘉禾是个小公司,没有那么高的预算,也没有那么多钱可以去试错,我最多只能给你7500美元的片酬,你有其他要求,我可以尽量满足,且我承诺票房卖的好,还会有分红,片酬和票房分成,一起算给你。”
李小龙觉得邹文怀有诚意,答应先拍2部试试。
就这样,1971年的7月,李小龙回到了香港,签约了“嘉禾”,并且拍了了自己回港后的首部电影《唐山大兄》,10月31日,电影上映,爆了,这部电影“创下香港开埠以来的票房最高纪录”。
李小龙在香港爆红,嘉禾也因此一夜崛起。
但,李小龙的爆红让邹文怀担心,邵氏会以重金挖走李小龙,于是刚开始的时候,邹文怀几乎24小时都待在李小龙的身边,可这也不是办法。
可如果一直捆绑着李小龙,那他跟当时的六叔又有什么区别呢?思想想去,邹文怀做了一个改变了香港电影史的决定,放权,创办“卫星公司”。
邹文怀把原本的雇佣关系变成了合作伙伴的模式,“嘉禾”不真正参与影片的制作过程,更多的是担任投资者的角色,并负责院线的公映和发行。
电影上映后,“嘉禾”按比例跟大家分成。
用邹文怀自己的话来说:“这在外国是很常见,也是很普通的,但在中国,我想大概是一个创造。”
就这样,在邹文怀帮助李小龙成立了“嘉禾”的卫星公司“协和”,“嘉禾”负责投钱,李小龙负责独立制片,赚到的钱,两人55分城就是了。此番双雄联手,再创票房纪录,李小龙从此进军国际。而嘉禾的“独立制片”也更进一步,成了“嘉禾崛起”和开创香港电影上世纪80年代辉煌的重要基础。
“如果没有李小龙,也许三十年前,‘嘉禾’这个名字就早消失掉了。”多年后,邹文怀的慨叹道。
就在嘉禾和李小龙的合作,一路高歌猛进,
意外发生了。
1973年7月20日,李小龙去世了。
邹文怀,在悲痛之余,又手忙脚乱的寻找着下一个“李小龙”,可结果都不理想,而邵氏李翰祥的风月片倒是很热闹,占据了大半壁票房市场。
那会,人们都觉得“嘉禾”要倒塌了,
邵氏却又给“嘉禾”送了一次温暖:邵氏拒绝了索要“独立制片和票房分账”在内签约条件的许冠文。
许冠文,转头就去了嘉禾。
邹文怀不仅答应了许冠文的“独立制片,票房分账”的要求,还协助许冠文成立了卫星公司。
许冠文也没有辜负邹文怀的期待啊,一部《鬼马双星》打破了李小龙此前电影的所有票房记录。
嘉禾因许冠文,再一次获得了跟“邵氏”竞争的雄厚资本。邵逸夫也在后来很多年很懊恼,他说这一生错过了两个人,一个是李小龙,一个是许冠文。如果没有错过,邵氏的结局不会是这样....
但,历史没有如果,
嘉禾成功的原因不止是拥有“李小龙”和“许冠文”,而是他所开创的“独立制片的拍摄制度”,给了那些没背景没资本的电影人前所未有的弹性,也成就了无数巨星和“嘉禾”之间的良缘。
在那些年,成龙的“威禾”、元彪与元奎的“泰禾”,洪金宝的“宝禾”都跟“嘉禾”的卫星公司,是平等互利的模式,带来了彼此的真诚。
后来邹文怀对自己开创的“独立制片制度”说:“其实我没做什么,我只是觉的得,有钱大家一起赚,大家少赚点没关系,总好过大家都没得赚。”
邹文怀的“独立制片”改变了一切。
到上世纪70年代的后期,“嘉禾”和“邵氏”正式形成了双雄争霸的局面,且比邵氏还要大一头。
所谓,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在80年代开始后,嘉禾和邵氏开启了“双雄”联手的时代,而随着邵氏的业务逐渐全面转向电视行业,“嘉禾”成了真正的香港电影的霸主。
事业基础已经趋于稳固时,嘉禾进军国际。
邹文怀把许冠文和成龙有计划的推向了好莱坞,但起初的“国际化”差强人意,而在就此时,本土的“新艺城”的电影公司崛起了,就跟过去“嘉禾”挑战“邵氏”一样,“新艺城”挑战了“嘉禾”的权威。
新艺城在短短十年间,就形成了跟“邵氏兄弟和“嘉禾”的三足鼎立的局面,它的票房影响力和号召力,甚至让邵氏和嘉禾联手才能抗衡。
多年后,邹文怀还是很感叹:“幸好,新艺城只是一家卫星公司,还需要依靠着金公主的资源,否则香港电影史的历史,早就被改写了。”
新艺城的诞生,最早可以追溯到1978年。
1978年,麦嘉和黄百鸣,石天一,一拍即合成立了“奋斗电影公司”,拍一些小成本的诙谐喜剧,小成本,高回报率,运营的相当不错。
1980年,“奋斗电影”的成绩吸引了“金公主”老板雷觉坤,雷氏是香港的第三大电影商,但是呢,他们的主营业务并不是电影,而是巴士以及跨行业的投资,因此,虽然雷觉坤坐拥香港第三大的院线,但是金公主并不拍片不发行,主要以发行外语片为主题,或跟“嘉禾”和“邵氏”合作发行。
但是70年代末开始,随着港片的崛起,外国片没人看了,以发行外国片为主要业务的受到了不小的冲击,而“嘉禾”也开始进军国际市场,“邵氏”也转去了电视,“金公主”影院经常没电影放。
所以在业内,“金公主”也一直被戏称是钻石王老五的“金屋藏娇”,大家都在等着“金公主”被收购。
但,“金公主”的老板雷觉坤,是个好面的人,同时也是个嗅觉很敏感的投资人。他闻到了,香港本土电影市场的“金钱”味道,他坐不住了。
雷觉坤决定要跟“嘉禾”和“邵氏”竞争,遂决定开辟制片业务,跟邹文怀的“嘉禾”一样,实施“独立制片制度”,金公主负责投资和发行,电影人负责拍片,收得票房,扣除成本后,双方55分账。
金公主参与的竞争,对当时的电影人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因为“嘉禾”和“邵氏”的人太多了,想要跟总部要钱,并不轻松,而金公主,是个新的纳新市场,新的机会,还有个像雷觉坤这样的有钱的老板,能让电影人有更多的自由权。
因此,“金公主”在看到了黄百鸣的“奋斗”的成绩后,很快就签约了,但是当时的石天一,其实是有意见的,自己辛辛苦苦的拍,为什么要分给人5成,但麦嘉和黄百鸣认为,他们需要有一个金主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大的舞台,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要为下一部电影没钱,而筹备个三年,五年。
石天一觉的有理,随即同意了签约。
就这样,1980年9月,“新艺城”在“金公主”的支持下,诞生了。只是那会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因钱而起,最终也因钱而撒...
1980年底,1981年大年初一,
新艺城的《滑》和《乐神仙窝》相继上演,一部520万票房,一部528万票房,而成本仅100万。
500%的投资回报率,让新艺城有了信心,
同时老板雷觉坤也有了一颗定心丸。
新艺城,也在此时意识到,他们三个人其实已经是做到了他们的极限了,公司想要更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要吸引更多优秀的电影人才来加盟。
公司需要新鲜的血液。
可是,嘉禾的“卫星公司”和邵氏的“大厂”有着绝对的优势,新艺城又该如何吸引人才呢?黄百鸣做出了一个极为前卫和大胆的决定:分红。
尽管,在嘉禾的带领下,香港早就出现了“独立制片制度”,但,这分红主要是给卫星公司老板,然后卫星公司老板根据职能不同给薪酬。
黄百鸣觉得,新艺城靠这样吸引不了人。
于是他决定,凡是来新艺城的人,除了领固定的工资外,还能根据电影上映后的票房又分成。
每一位参与制作的人,都有分红。这打破了电影圈的制度,但也因此激发了人的积极性。
在这一战略的推动下,“新艺城”很快就找到了吴宇森,但是当时吴宇森已经跟嘉禾签约了,爱莫能助的吴宇森便推荐了刚崭露头角的徐克。
徐克也没有辜负吴宇森的寄托,在去到新艺城后,徐克拍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鬼马智多星》。
这部电影,一上映就大爆。
不仅在票房上,超越了邵氏和嘉禾的电影,还获得了第18届金马奖的最佳导演,最佳摄影等...
徐克的成功,让新艺城的“三巨头”看到了希望,他们觉得还需要更多的人,于是他们又看上了当时身为徐克的女朋友施南生,他们这群大老爷们只会创作,花钱又大手大脚的没个数,没钱就找金公主要,简直就是个无底洞。所以,他们需要施南生来“新艺城”负责财务管理和管理公司运作...
他们也需要曾志伟...
曾志伟是龙虎武师出身,父亲曾是华人探长,但自从爸爸失势以后,许多所谓的“朋友”就从身边消失了,曾志伟也过了好几年的紧迫的生活。在外界看来,曾志伟无非就是一个破落的二代而已,许多人找曾志伟去片场拍戏,只是卖个人情。
但,麦嘉没有放弃他,麦嘉看中了曾志伟的潜力,鼓励他转型编剧,但是曾志伟说自己没自信,
麦嘉说没关系,他给曾志伟开出了“月薪两万块,供房子,租车”的条件,这让曾志伟难以回绝。
于是从《追女仔》开始,曾志伟正式进入了“新艺城”的团队,而泰迪罗宾也在《鬼马智多星》后,进入了新艺城。1981年,7怪组建完成。
那会的他们谁也没想到,
他们在未来的十年间会成为香港电影叱咤风云十年的砥柱。
他们的成功得益于,他们的建立的集体创作制度。
“先由麦嘉决定是否开拍某个题材,继而七人一同在麦氏私人住所的书房“奋斗房”通宵达旦地构思桥段,最后则由黄百鸣将这些创意汇集写成剧本。
奋斗的书房,其实就不到10平方米的小书房,“新艺城”最辉煌的时期的电影,几乎都诞生于这个小房间。那会的日子很苦,但是大家都很努力。
1982年春节,新艺城7怪的《最佳拍档》公映,买票的队伍,排到了一条街,最终票房达到了2600万,打破了1981年“嘉禾”许冠文的《摩登保镖》的1700万票房的记录,以当时的香港人口来算,这相当于全香港有一半的人看了《最佳拍档》...
奇迹不止于此,新艺城真正走向巅峰的是1983年。1983年,新艺城出品的3部电影,全破了1500万票房,这令所有的电影商都大跌眼镜,而1984年,《最佳拍档之女皇密令》更是破了2900万票房,再一次刷新了香港电影最高票房记录。
纵观影坛,无人能与之比肩。
1985年,嘉禾和邵氏决定联手抵抗来势汹汹的“新艺城”,但他们刚联手没多久,新艺城就从内部逐渐开始瓦解了,瓦解的原因就是“集体创作制”。
新艺城的团队,无论是从内部七怪,再到外聘的摄制团队,几乎都是打成一片,不分身份等级的。
而,他们七怪自己本身呢,也各个都重江湖义气,在早期的时候,“嘉禾”的洪金宝和吴宇森也都参与了“新艺城”的创作,而七怪也都参与了其他公司的创作,所以“新艺城”几乎是没有商业立场的。
最初的集体创作都非常成功的,
但是后面,大家都乏了,因为在一起到了第四个年头,大家的创作有些重复了,没什么新的东西,大家都出现了一些疲态,而且最重要的是钱也不够分了。
一部电影“新艺城”是赚几百万,可是分到每个人手里的钱,是真的不多,而且在七怪里面,只有麦嘉,黄百鸣,石天是有股份的,但是股份又很悬殊:麦嘉占35.28%,石天占19%,黄百鸣占9%。
1984年,黄百鸣自己负责导演的《开心鬼》以200万,赚了几千万的票房,并且自己还出演了男主角,钱的大头都被麦嘉拿走了,黄百鸣不甘心。
穷的时候,大家都可以在一起,可是有福同享,就真的很难了。
而徐克呢,也是有艺术追求的,而大家在新艺城都只想拍几千万的喜剧片,厌倦了,也就离开了。
所以在利益分配,创作理念,管理不善,性格不合等等多重原因下,新艺城的七怪,解体了。
最早离开的是曾志伟,因为洪金宝的“嘉禾”想找曾志伟拍戏,离开的时候说“我们七个人吃一锅粥很辛苦,我出去闯一下,少一个人吃。”
随后,曾志伟去了洪金宝的“宝禾”。
而徐克也想创作不同的题材,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工作室,离开了“七怪”,到最后麦嘉也离开了。
虽然大家明面上刮的还是“新艺城”的名字,但实际上,大家已经开始各自建立起自己的帐篷,昔日的集体创作模式早已经不复存在,他们没有吵架,也没有闹官司,只是没了军心,回不到从前了。
1989年,新艺城,已是名存实亡。
1990年,“三巨头”在创作上已无联系,仅皆用“新艺城”之名各自拍片,而黄百鸣也在后来了独资成立“百鸣影业公司”,出品的几部影片亦排在“金公主”院线上映。
1991年11月29日,“新艺城”在出品最了最后一部电影《荒蛮的童话》后宣告结业,成了历史。
而他们的金主,也在2年后,见电影行业的收益也远不足房地产,金公主结束了电影制片业务。
在“新艺城”结业的那年,“嘉禾”正式走向了国际。那年的跟美国合作拍的《忍者神龟》卖了20亿,
但繁华背后,已经衰态。
嘉禾跟新艺城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手底下的卫星公司是一个比一个厉害,一个比一个强,也都想独立门户自己搞事情,这导致了“嘉禾”作为母公司的权力空心化,而就在此时“向氏电影”起来了。
向氏电影手握,李连杰,刘德华,周星驰,三张大王牌,几乎横扫了整个90年代初的香港电影。
嘉禾人才凋零,几乎全靠成龙护佑。
1994年,嘉禾上市,想最后拼一把,然而在此时影坛早已经出现了颓势,邹文怀心灰意冷,在李嘉诚的带领下做起了房地产生意。但是,做生意的人都是朝不保夕的,金融风暴,邹文怀亏了3个亿。
随后,“嘉禾”与“嘉里”集团合作竞投将军澳失败,嘉禾成了一家没有片场的制片公司,在一连串的打击下,“嘉禾”电影公司在1999年清盘。而8年后,叱咤香港影坛50年载的嘉禾被橙天收购。
嘉禾易主,邹文怀彻底退出江湖...
谈笑间,邹文怀送走了一生的老对手邵逸夫,而自己也在2018年的11月2日,驾鹤西游,剧终。
至于新艺城“叱咤风云”的七人组,除了麦嘉彻底退出影坛外,石天在2021年9月离开了人世,其余5人依旧活跃在当今的电影市场,只是没有曾经的那般辉煌。时代在变,没有人会是永恒的传奇。
而香港电影也在经历了“邵氏兄弟”,“嘉禾”,“新艺城”的发展后,却依旧还是停留在了“小作坊”的水平阶段,没有一个现代工业理念的新时期。
时至今日,人们说起香港电影,依旧是“XX”班的概念,这个意义就跟他的名称一样,个体性太强,江湖义气,却没了现代的现代,不稳定的因素太多。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分合纵横“大时代”里,2002年的《无间道》里,香港电影尽全力展示了最后一部最璀璨的烟花,随后,曲终人散。
参考文献:
《香港电影演义》
《香港新艺城公司研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