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带儿子去便利店买零食,在门口看到一个四岁多的小男孩拽着奶奶的衣服哭喊着:我也要买胶水,为什么光给哥哥买,不给我买!

奶奶给他解释道:哥哥要做手工,你又不做,要啥胶水,哥哥要啥你就要啥,你也不想想你需不需要胶水。

小男孩才不听呢,不依不饶地闹着,奶奶实在搞不定,最后又买了一管胶水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二胎家庭总会遇到类似的冲突,买东西必须一式两份,给这个买不给那个买,那就麻烦了。

一碗水端平,公平公正二胎家庭绕不开的主题,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做到一式两份,雨露均沾,但是别用力过度,走入了误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为了追求公平而公平,从而忽略自己真正的喜欢和需要,模糊了自我认知

缠着奶奶要胶水的那个小男孩,他是真的需要胶水,还是只想拥有和哥哥一模一样的东西,才能感受到自己被公平对待了?

从孩子的话语中,我们能推测出,小男孩其实并不需要胶水,他只是看到奶奶给哥哥买东西,没有给自己买,感到不公平,所以才会说:为什么只给哥哥买,不给我买。

那管胶水很有可能拿回家在哥哥眼前晃悠一下,就落灰了。

当孩子执着于这种他有的,我也得有的无差异化公平时,就渐渐忽略了:我自己需要什么,我自己喜欢什么,我自己适合什么。

而这三个问题正是自我认知发展的重要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重要呢?因为这三个问题可以解决孩子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困惑:

当孩子看到别人有一大堆漂亮的衣服、鞋子、玩具的时候,由此产生的羡慕、嫉妒之心,为什么自己没有的懊恼之情,可以由“我自己喜欢什么,我自己需要什么”来解决。

世界上好看之物千千万,我只需要挑选我喜欢的,我需要的就行。

当孩子看到别人在讲台上神采飞扬的演讲,在集体活动中游刃有余的时候,由此产生的对比,巨大的落差感,可以由“我自己适合什么”来解决。

每个人有适合自己性格的行为模式,有的人适合台前,有的人适合幕后,有的人适合张扬,有的人适合内敛,不是我不如他,而是我不适合他那种方式。

当孩子面临中考、高考残酷的淘汰赛时,在需要填报志愿时,由此产生的迷茫、焦虑、难以抉择,可以由“我自己喜欢什么,我自己适合什么”来解决。

重点高中的火箭班很不错,但如果我进去了可能是垫底的,这对我来说压力太大了,这个专业很热门,但是我不感兴趣,也不是我的特长,我可能坚持不下去。

因此,我们需要看到这一点:不能因为所谓的追求公平,无条件妥协另一个孩子的“我也要一模一样的”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胎家庭这样做,既能避免无意义公平,还能顺带发展两个孩子的自我认知

1、用家庭规则代替孩子争吵、父母断官司

孩子追求的公平大多是“能做某事、能买某物”这些需求,比如,看电视、玩手机、买零食、买玩具、买新衣服等等。

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需求,但是整个家庭的财力、人力资源却是有限的,这个孩子买了那个孩子也得买,小零食小玩具的价格,父母还能承受,若是价格贵一点的,大件的东西,一式两份可就有压力了。

如何平衡资源,如何避免孩子争吵,制定家庭规则是很必要的一个方法,比如:

零食采购规则:每周三、六是零食采购日,每个孩子有30块钱的额度,让他们各自去挑选,选什么、怎么选由他们自己随意支配,只要不超过额度就行。

玩具采购规则:每个月1号是玩具采购日,每个孩子有50块钱的额度,各自挑选喜欢的玩具,如果不想买,或者钱不够,可以存下来,让孩子自己来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类家庭规则的意义有3点:

确保父母的钱袋子不会瘪下去的太快,购买零食玩具这块的支出尽量能做到雨露均沾,避免这个孩子买的太多太贵,到那个孩子买东西的时候,父母囊中羞涩。

购买次数、金钱额度是公平的,两个孩子就能把关注点放在“我自己喜欢什么、我自己需要什么”上来,而不是紧紧地盯着父母又给对方买什么了,为什么没给自己买。

发展孩子的财商,4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有自己的零花钱了,与其两个孩子在超市都缠着父母买东西,不如让他们自己拿着自己的零花钱去消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引导孩子在对比中发展自我认知

前面说到两个孩子之间需要避免无差异化公平:他有的,我也要有,至于这个东西是不是我能用的,我需要的,我喜欢的,不重要,我只要拥有同样的东西就行。

倘若老二才一两岁,自我认知才开始萌发,“跟风、学老大”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引导孩子把关注点拉回自身,问他:你选的是你自己喜欢的吗?

帮助两个孩子各自发展自我认知,是解决“无差异化公平”的重要方法,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中这样引导孩子:

买东西的时候,告诉两个孩子:你们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

品尝美食的时候,分别问问两个孩子:你喜欢哪道菜?

评价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分别问问两个孩子:你的看法是什么?

出现冲突的时候,分别问问两个孩子:你来说说事情的经过。

征求意见的时候,分别问问两个孩子:你的想法是什么呢?

如果每个孩子的感受、需求都能被父母看到,他们自然就不会盲目跟风、处处追求公平对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到文章开头那个要买胶水的小男孩,如果我是那个奶奶,我会这么做:

蹲下来对孩子说:我给哥哥买东西了,没有给你买,你觉得不公平是不是?胶水是哥哥需要的,因为他要做手工,你可以想想你需要的东西是什么,买回去要做什么,再告诉我,我会买给你。

或许孩子还是会说胶水,因为他4岁,可能对“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认知,那么既然他说了胶水,我们就默认他需要胶水,买回去以后,引导他找到可以用胶水的事情,可以模仿哥哥做手工,可以把纸撕开再粘上,在这个找用途的过程中,孩子就会发现,胶水是不是自己需要的东西了。

有了这个经验,下次再买东西,他可能就不选和哥哥一样的东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