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夷岩茶与佛,因缘深长,自古就有“茶佛一味”的说法。

查有史以来,寺院僧家,禅多茗饮,有释门必有佛茶。而武夷岩茶是主要的佛茶之一,可谓佛茶鼻祖,作为一种物质精神,一种传统文化现象,反映着佛教的禅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佛开头,暗示了本次地道寻茶组要探寻的自然是一个禅味十足的山场——莲花峰

莲花峰地处武夷山景区西北,群山簇拥、孤峰独秀,状如莲花而得名。

武夷山市区往高星公路仅半个小时,便来到了莲花峰边上。抬头远望,即可看到我国南宋理学家题写的大石刻“白崖仙舟”四个苍劲有力大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峰顶建有妙莲寺,为著名高僧扣冰古佛所创。

寺庙修建于红尘之外,少有人世纷争干扰,茶与寺庙,在这里结缘,形成茶禅一味的共鸣。

这里还会不定期举办修禅品茶活动。

茶客可以与寺庙师傅品茶论禅,感天地自然禅法,品山水茶香岩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份禅韵环绕的光环下,此次莲花峰的寻茶之旅似乎亦成了寻禅之旅,以山岩茶,以禅言茶。

山峰海拔536米,并不算很高,但势突兀耸峙,丹崖峭叠,峰峦崔嵬,山路迂回增加了它的长度。

从山脚上山,一路青苔石路,碎而杂散,加之连绵雨天,让上山之路变得稍显坎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路上山,山清水秀空气清新。

树林,竹林,花草,兽虫,相依相伴,相克相生。

完整的生态环境,使茶树在生长过程中吸收山间草木的精华和花果的清香。

融合在一起造就了这里的茶独特的口感和富有层次变化的花香、果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半小时青石山路之程,终至茶园之处。

可见茶园附近溪涧流泉,山岩缝隙中渗出的泉水,能汇聚成溪,穿坑而过。

涧流的存在,对于茶树滋养以及保水起到重要作用。

充沛水汽滋润,能为茶树提供有效补水,有利促进鲜叶内部的养分积累。

尤其是前一阵子武夷山的连续旱情,有水源的山场茶树能存活地更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看茶土,这里保留了大量的风化残积土,属于武夷山母岩土,酸性很大,适合茶叶生长。

外观上呈现红色砂砾状,铝硅土质。土中含磷、钾、铜、铁、镁、钙等元素含量高。

锻造了此处之茶独特的香味与岩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茶树周边岩壁高耸,从这些丹岩身上经过自然风吹日晒等作用,能剥落出富含养分的风化岩碎屑,汇入四周茶地土壤内,让土壤保持疏松、透气、含养分丰富的好状态。

可以说,判断某处正岩山场够不够“正”时,大可沿用这个绝招——看一看四周的风化岩多不多!

因为风化岩多,意味着茶地土壤养分含量越高,越能产出独具特色的、其它地方无法具备的、岩韵岩骨风味特征明显的顶级岩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看茶树,这里的肉桂都是20年树龄以上的老树肉桂,加上独特山岩土韵滋养,让其滋味更显丰富。

沸水冲泡下,茶汤醇厚辛锐,喉韵明显,回甘清爽,汤色橙黄透亮,啜一口便觉如沐春风,四肢百骸顺气舒畅。

口感醇厚甘爽、细腻悠长,水中还带有淡淡蜜桃香、回甘时舌尖有一丝丝青草气息。桂皮香显著,香气持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五道茶汤之后,水中的滋味却丝毫未减。

舌尖上的清凉感仍在,在七道后回甘时蜜味更加了明显。

正所谓“香气易得,滋味难求”,好的肉桂在水里,当地称之为“落水香”。这也是莲花峰肉桂的独特香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肉桂已为佳品,这里的高丛水仙也不逞多让。

丛树无论大小,每一棵枝干都被青苔包裹,有的甚至状如垂眉,浑然天成,披着时光与岁月沉淀之衣。

开汤后,先出来打招呼的幽幽兰底花香,清爽自然。汤色如暖阳落汤,橙黄透亮。岩茶花香,岩韵,在一杯之中得到充分表达。

再品茶韵,稠厚润喉,水路清晰。暗有花香,枞味显,岩韵显,生津回甘迅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枞香怡人,木质味、兰花香清晰呈现,不仅枞香迷人,茶汤滋味醇厚、入口顺滑绵柔,唇齿生津,清甘之外,枞香在口中、喉间激荡回转。

须臾,如仙草神木的独特木质韵感,在恰到好处的收敛性中释放开去。如同一个深邃而宽厚的佛门智者给你娓娓道来生命的绚烂。

水路细腻,到了三四泡,汤水更为柔甜,清新。四冲后枞香渐显,带着绵柔之感,顺滑生津,喉韵明显,韵味绵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茶至无味有余香,意境如茶,心境如禅。亦是人生如茶,淡久生香。带着禅意再品莲花峰之茶,似乎又别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