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包装袋,将袋中食材和调料倒进锅中翻炒。半个小时后,鱼香肉丝、孜然肉片等菜摆上饭桌,香气扑鼻。“真方便!饭菜花样多、味道好,吃得舒坦了,干活更有劲头。”油气井下作业中心东辛作业区员工尹伟伟说。
尹伟伟所用的冷鲜料包,是机关管理服务中心打造团餐新模式的核心产品,解决了基层班站因位置偏远不能堂食的难题。
坐落在北二路的营一中心餐厅,是油田团餐新模式的试点单位,不仅承担着附近八家直属单位的堂食用餐,每天还制作配送5000人份的饭菜到各个区域食堂。
与市面上以冷冻为主的预制菜不同,营一中心餐厅以冷鲜为主,采用先进的锁鲜抑菌技术,能够低温储存5至7天,最大限度还原菜品的初始味道,既保证食品卫生又确保新鲜营养。包括冷鲜料包在内,机关管理服务中心共设计出四类产品,其中堂食就餐满足周边单位需求,热链配送保障一小时车程内单位的就餐,冷鲜盒饭满足偏远站点。
集中采购、工厂加工、统一配送是团餐工厂化的标准模式,为油田构建新型后勤服务管理体系提供了支持保障,增加了员工群众的幸福感、满足感。
厨房变工厂,烹饪变加工,团餐工厂化实现了“去厨师化”的生产制作。炒菜机器人、真空滚揉机等智能化设备代替了传统厨具,也避免了因厨师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影响口感等问题。
今年,“齐鲁名厨”沈锦文,从厨师摇身一变成为菜品研发工程师,对冷鲜菜品的工艺、流程、口味进行把关,参与研发出200多个新菜品。
“研发的菜品经过多轮次优化,质量和标准统一了,口味也稳定了,更能满足员工的需求。”沈锦文这样评价冷鲜菜。
为保障模式顺利运行,机关管理服务中心从采购、查验、储存、加工、配送、留样6个环节上严格把关,无菌车间除菌标准按照手术室执行,确保食材从田间地头到餐桌饭碗的全流程管控。
在团餐新模式下,曾经200人才能保障的就餐能力,现在只需要65人。新模式还带来空间、设备、投入的大幅节省,保障能力提升了五六倍。
“后勤服务是从不同维度服务油藏经营,实现价值创造,要努力从生活后勤向生产后勤转变,做到油气生产在哪里、服务保障就到哪里。”该中心经理马剑光说。
以团餐工厂化为支撑的运行模式,有力推动了油田餐饮服务体系变革。机关管理服务中心综合地理位置、就餐人数等因素,拆除服务“壁垒”,优化整合现有食堂,形成“中心餐厅+卫星餐厅+就餐点”三级网络,保障了不同生产场景的员工用餐需求。
数据显示,中心管理食堂数由398家降低至196家,单日就餐人次由3.1万升至4.5万,用工总量降低了52%,运行效率提升、保障能力提升、服务满意度提升和用工总量降低、安全风险降低、资源占用率降低的“三升三降”成效显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