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成为功高震主的人,那么他们的下场往往极为可悲。由于无法正确处理好这个问题,使得很多人才都折戟沉沙。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在司马迁写的《史记》中就有了答案,“汉初三杰”用他们的人生经历回答了这个问题。
一、“汉初三杰”的人生。
在汉朝建立的时候,刘邦问群臣自己能够夺取天下的原因。他自己的答案是,“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对萧何的评价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对韩信的评价: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刘邦表面上是对这三个人的赞赏,实际上他内心对这三人忌惮有加。他当众表明自己的才干不如这些人,可见这些人功高震主到了何等地步。在战争年代,正是用人之际,刘邦对这些人尚可容忍,等到和平年代,这些人就成了刘邦心中的隐患。
在这三个人中,韩信是首当其冲的一个。他一心想要光宗耀祖,由于刘邦的赏识重用,他终于在平定天下后被封为楚王。可是韩信这个楚王没有当多长时间,就被刘邦找理由抓了起来,带回长安后刘邦废了韩信的王位,把他改封为淮阴侯。
韩信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功高盖主,反而认为刘邦亏待了自己。他成天怨气冲天,不去上朝,还挖苦讽刺为了吕后拉拢他的樊哙。结果在刘邦出征的时候,吕后以韩信想要造反作乱的理由,把他骗进宫中杀掉了。
萧何与刘邦是老相识,在刘邦起兵之后,萧何就兢兢业业为刘邦服务。刘邦在前线与敌人作战时,萧何坐镇后方治国理政,使得刘邦足食足兵。虽然刘邦屡战屡败,可是没有萧何的支援,项羽始终无法战胜刘邦。
即便如此,刘邦依然对萧何怀有戒心。在战争期间,刘邦多次派人去慰问萧何。萧何不知道刘邦的用意,他的手下提醒他,说这是刘邦猜疑你了,你应该把家族中能够打仗的子弟全部派往前线,消除刘邦的疑心。萧何听从了部下的建议,结果刘邦大悦。
天下平定后,萧何担任相国一职。在他的治理下,汉朝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逐渐繁荣。在杀害韩信时,萧何还亲自参与,得到了刘邦的封赏。但是在面对这一次封赏时,谋士召平劝谏萧何,让他推辞封赏,拿出家财资助军队,使他再次摆脱了刘邦的怀疑。
等到刘邦亲自率军平定英布的时候,又派人询问萧何的所作所为。萧何也尽忠职守,像上一次那样把家财都拿出来资助军队。此时他的部下劝谏他,让他采取“自污”的手段,也就是败坏自己的名声来自保。于是萧何低价强买百姓田地,惹得民怨沸腾,这才让刘邦再次龙颜大悦。
在刘邦回军的时候,很多百姓拦路状告萧何。刘邦见了此情此景,十分高兴,故意让萧何去处理这些事情。谁知道萧何没有汲取教训,向刘邦请求用皇家园林的空地安置贫民。这引起刘邦大怒,把萧何抓进监狱,直到大家为萧何求情,才释放了萧何。最终,萧何在磕磕绊绊中,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三杰中结局最好的就是张良。张良在刘邦口中的“汉初三杰”中排名第一,按理说他是刘邦最忌惮的人。可是在天下平定后,刘邦并没有对张良做过什么为难的事情。这是因为张良早就看破世事,在功成名就之后就立意退隐了。
张良除了为刘邦出谋划策之外,平日里闭门不出,根本不和外界接触。他丝毫不为自己牟取利益,甚至辟谷不食,差点提前离世。在刘邦改立太子的斗争中,张良暗中为吕后出谋划策,保住了吕后儿子的太子之位。这使得刘邦去世后,吕后亲自去张良府上请求,让他辅佐汉惠帝执政,最终张良平安度过了余生。
二、造成“汉初三杰”结局不同的原因。
“汉初三杰”都是功高震主之人,但是他们的结局却不一样。韩信死于非命,萧何身陷囹圄,唯有张良平安一生。这是因为他们对功高震主这件事的认知不同,采取的对策不同,才带来了不同的结局。
韩信的脑子里依然是战国时期的思想,他幻想着汉朝依然会分封天下,自己也可以裂地为王,成为独霸一方的诸侯。殊不知刘邦设计的汉朝是延续秦朝制度的汉朝,他要的是统一的家天下程的汉朝。
因此,韩信的所作所为完全与刘邦的思想冲突,成为他心中最大的隐患。再加上韩信与刘邦的私交关系,在三人中是最浅的。当韩信面临生死关头时,刘邦选择了视而不见。就这样,明知道韩信的死是冤枉的,刘邦还是“且喜且怜之”的接受了结果。
萧何与刘邦的关系最深,他们在沛县时就是好朋友,在刘邦打天下时也是刘邦最得力的助手。但是由于萧何清正廉洁,治国理政业绩突出,深得民心,让刘邦感到了威胁。于是刘邦才会采取各种手段敲打萧何,让他乖乖就范。
萧何并非不明白刘邦的心思,但是他并没有站在刘邦的角度思考问题。他自以为天下是刘邦的天下,自己治理好天下,就是忠于刘邦的表现。可是他没有明白,自己在刘邦眼里只是一个为自己打工的,忠于职守是他的本分,那些赞誉原本该归功于刘邦的知人善任,而非他个人应该所有。
至于说张良,他与刘邦是莫逆之交,私人关系介乎于韩信和萧何之间。由于他谋略能力极强,是刘邦不可替代的谋士,反而在刘邦心目中最为重要。张良深知自己的处境,因此他在任何时刻都以刘邦为中心,从来不为自己谋求私利。
我们只见过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反观张良时,则是他反对分封六国后人为王。张良不做沽名钓誉之事,反而做得罪人的事情毫无顾忌。这让刘邦感受到了他的忠心,同时也放下了对他的戒心。
在汉朝建立后,张良为了避嫌就主动隐居,退出了政治舞台。他不问世事,成天以修道为事。他的这种与世无争的态度,再加上在战争期间的表现,不但让刘邦不再疑忌他,并且还对他十分尊重。
造成“汉初三杰”的结局不一的原因,除了个人的态度,刘邦的戒心外,也有他们对未来选择的因素。当时汉朝已经建立,刘邦伤病缠身,吕后逐步掌控了汉朝实权。为了阻止刘邦更换太子,吕后四处拉拢人才,巩固自己的势力。
于是在历史上就出现了樊哙宴请韩信的一幕。作为吕后的妹夫,樊哙对韩信毕恭毕敬,完全是以对待大王的礼节来招待韩信。可是韩信的态度却是十分厌恶鄙视的。他把对刘邦的不满转嫁到吕后等人身上,说什么自己竟然混到与樊哙同列的地步。
不知道韩信这样做是故意的,还是真的没有政治头脑。结果经此一事,使得吕后等人对他彻底失去了信任。于是在刘邦对韩信疑忌的基础上,又加上吕后集团的敌视,韩信只有死路一条了。
萧何和张良都选择了与吕后合作的态度。萧何作为治国理政的人才,被吕后寄予厚望。在刘邦死后,萧何也在相国的位置上干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而张良则用自己的智谋为吕后出谋划策,保住了汉惠帝的太子之位。
正是由于萧何和张良对未来汉朝政治格局的正确判断,使得他们与后继的政治势力完美接轨。虽然刘邦对他们心中依然存有疑惧,但是有了吕后的信任和重用,使得他们得以平安躲过劫难。
三、“汉初三杰”对应的职场三类人才。
“汉初三杰”的遭遇,在现实中对应了三种职场人才。由于他们能力出众,在单位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得领导感到了威胁。在这种环境下,如果单位时过境迁,他们的作用可有可无的时候,对他们的考验也将接踵而来。
韩信这类人是首当其冲的人。他们一般恃才傲物,平日里趾高气扬,根本不把能力比他们低的领导看在眼里。再加上他们自视清高,不喜欢参与政治斗争,根本就没有利益上的朋友。这使得他们在考验到来时毫无还手之力,是最容易清除的对象。
萧何这类人要比韩信强得多,他们日常工作兢兢业业,并且掌握了一些关键部门,还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这使得领导想要动他们的位置,也要三思而后行。不过这并不能保证他们的地位稳固,有时他们也会成为利益争夺的牺牲品。
有人说这些人向萧何学习,用“自污”的方式来自保。这其实是一个极为下等的策略,历史上萧何也没有因此而免祸。自己玷污自己的名声,败坏自己的品行,并不能让对手放弃针对自己的企图,反而会授人以柄,下场会更可悲,也会来得更快。
至于张良这类人则是单位中唯一能够得到善终的人。这种人在单位威望很高,大家也知道他的能力。再加上他们对名利不看重,没有什么野心,对领导构不成多大的威胁。领导在遇到困难时还想依靠他们的能力,因此对他们睁一眼闭一眼,不去过多的约束他们。
如果这些张良式的人才背后再有一定的靠山,他们的工作生活就会更加惬意。他们将成为单位中的闲云野鹤,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并且一切福利待遇都少不了他们的。领导见了他们,也会一团和气,大家都能和睦相处。
朋友,如果你正面临着功高震主的处境,那么你就需要参考“汉初三杰”的经历,认真规划自己的人生。希望大家都能够从“汉初三杰”的遭遇中汲取经验教训,顺利到达人生的彼岸。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