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执“绿”为笔 描绘生态柞水新画卷 ——柞水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纪实

穿行秦岭南麓,群山连绵、河流交错,层层绿意映入眼帘。作为秦岭国家公园中心区域,柞水县境内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均气温15.6℃,年均降水量760毫米,水资源总量8.42亿立方米,全县林草覆盖率达93%,平均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达6000个,被誉为“城市之肺”“天然氧吧”,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柞水最具魅力、最富竞争力、最持久的独特资源和宝贵财富,也是柞水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重要驱动力。

近年来,柞水县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扣建设“三高三区”新柞水的宏伟目标,立足自然生态、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优势,凝聚高质量发展共识,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筑牢高质量发展承载,聚力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奋力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2022年10月,柞水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正式授牌为“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继2021年获评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后又获得“国字号”殊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柞水朱家湾民宿

心怀“国之大者” 夯实生态创建根基

心怀“国之大者” 夯实生态创建根基

高点站位强引领。全县上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牢把握丰富内涵和精髓要义,将生态环境知识学习纳入科级以上干部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县级领导挂帅深入联系镇办调研指导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凝聚思想共识,确保方向不偏、立场不移、焦点不散、靶心不变。

高标谋划强基础。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以创建为驱动,持续将生态优县理念转化为绿色发展的行动自觉,精心编制《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工作方案》《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规划(2020-2025年)》,加大创建工作引领指导和措施保障,为推进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效推动强部署。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先后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和专题会扎实安排,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压实县级领导、责任部门和各镇办创建责任,细化分解工作任务,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创建工作格局。

高频宣传强带动。坚持将每年“4月20日”和“4月23日”分别确定为“秦岭生态卫士行动日”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学习日”,扎实开展“牢记嘱托·当好卫士”“当卫士我先行”“当好秦岭生态卫士环保志愿行”等活动,成功举办全省秦岭“五乱”问题整治现场观摩会和全国低碳日宣传活动启动仪式,营造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浓厚氛围,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率100%,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和参与度分别达到93.8%、8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岭四宝之一羚牛

坚持保护优先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保护优先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盯”体系建设,打好“阵地战”。全面完善网格化、河长制、林长制、田长制等县、镇、村“三位一体”环境保护工作监管体系,探索建立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实行网格范围内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定考核、定奖惩。加快数字秦岭建设,在全市率先完成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勘界立标试点工作,已累计设置标牌10个、埋设实体界桩92个、设置电子界桩343个,实现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立体化管控、高效化处置和绿色化发展目标。

“盯”执法监管,打赢“攻坚战”。坚持“查事先查人、查人深查事”,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持续深化秦岭“五乱”问题整治,先后查处生态环境行政案件200多起,行政处罚2000多万元,形成了“查处一案、教育一片、警示一方”的强大震慑效应。强化专项问题整改,全县4个小水电站全部拆除整治到位,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生物物种调查评估,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率100%。

“盯”源头防控,打响“基础战”。严把环境准入关,近三年共依法依规审批项目73个,登记表备案424个,豁免项目环评100多个。创新开展“执法帮扶守底线、优化服务促发展”主题活动,紧抓重点项目环评审批促开工和治理项目建设竣工促达效,实行专班挂帅负责、专人协调联络、专线咨询指导、专档规范管理,做到提前介入、主动跟进、全程服务、闭环见效,疫情期间创新采取线上模式开展环评“零接触”评审,为重大项目落地保驾护航。

“盯”精准治污,打赢“巩固战”。全面落实排污许可制,扎实推进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清理整顿和发证登记工作,实现了所有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全覆盖,完成168家企业排污登记,18家简化管理排污许可证的核发,加强企业落实排污许可的主体责任,全面提高许可证执行报告提交率,企业持证排污,按证排污,一证式管理格局基本形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施“四大工程” 擦亮生态环境底色

实施“四大工程” 擦亮生态环境底色

扎实推进“生态护蓝”工程。围绕减污降碳目标,常态化开展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大行动”,拆除锅炉22台74.33蒸吨,改造燃气锅炉22台28蒸吨,重点减排指标和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超额完成,2021年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59天,持续位居全市第一。

扎实推进“生态造绿”工程。深入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造林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河草”综合治理,新建四方山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平方公里,实施绿化造林5.5万亩,恢复矿山植被656亩。

扎实推进“生态清水”工程。大力实施重要支流治理和生态清洁工程,健全河长制县级联席会议、督查巡查、责任追究等制度,完成河流划界14条,建成33个镇村污水处理站,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境内金钱河柴庄断面、乾佑河古道岭断面出境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2021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2.2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6.7%。

扎实推进“生态净土”工程。建立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修复名录,推行“户收集、村转运、县镇处理”的农村垃圾市场化处理模式,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8%,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村100%。大力推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新技术,鼓励开展新型可降解地膜、液体地膜等新型物化技术产品试验示范,2021年秸秆综合利用率90.9%,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5.52%,农膜回收利用率85.4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自然风光

赋能产业升级 厚植绿色发展优势

赋能产业升级 厚植绿色发展优势

生态农业持续壮大。聚焦特色农业产业提档升级,抢抓习近平总书记点赞“小木耳,大产业”重大历史机遇,健全现代绿色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实施木耳产业“六大行动”,累计引进木耳龙头企业13家,建成木耳专业村65个、生产基地80个,培育万袋以上木耳种植户3900多户,年产干耳5000吨。大力发展“菌果药畜茶”等特色优势产业,建成茶叶种植示范园2390亩,创建省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8个,认证地理标志产品2个、绿色食品15个、有机食品6个、名特优新农产品11个,林麝养殖项目入选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

生态工业持续做强。围绕传统产业赋能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开展矿业“五化”建设,调整退出矿业权34个,建设绿色矿山6个,生态修复废弃矿山2700亩,打造矿山生态公园2个,发展绿色循环企业8家、生态加工企业16家。总装机1400兆瓦的曹坪抽水蓄能电站列入国家能源局和省政府“十四五”重点项目计划,又成功与中能建葛洲坝集团签约杏坪1200兆瓦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构建了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工业经济新格局。

生态旅游持续做优。坚持以巩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为契机,积极探寻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契合点,累计投资8000多万元,对各景区进行了绿化美化,完成了流域治理、生态修复、珍稀动植物保护等项目62个,全力推进“精品景区、精美城镇、美丽乡村”三大会客厅建设,建成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5家、国家水利风景区1个、国家最美休闲乡村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旅游示范村11个、省级特色旅游名镇3个,“秦岭闺秀·康养柞水”品牌持续唱响。

医药健康持续做精。围绕大健康产业方向,推动“医、药、康、养、健”融合发展,大力实施名企、名药、名科、名医“四名战略”,不断强化生产、加工、流通、科研“四大体系”建设,引进企业29家,建成医药生产线19条,开发全国知名中药新药产品12种,盘龙七片、食道平散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盘龙药业成为全市首家本土在深交所上市企业。(张延安 何磊磊)

(来源:商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