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真诚的心去做善事,就是行善的正确方法。

——摘自《马氏信任经济学

当今社会“作秀”可谓无处不在,有些作秀无可厚非,有些作秀必不可少,但如果作秀和慈善、奉献等联系在一起,就会成为反面教材,会被社会大众所唾弃。因为这牵扯到大是大非的问题,含糊不得。

曾经看过新闻,所谓的“最美支教女教师”从爆火到翻车,从人生楷模到成为行政处罚的对象;还有许多个人和企业恶意“诈捐”,捐一百说捐一万,甚至诺而不捐。这种“作秀式奉献”,不仅消费了公众的善心,使得社会慈善、募捐的公信力大大下降,也会令乐于行善的人们心生疑虑、却步不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其实是在作恶,是一种恶行。

还有一种“作秀式奉献”,是高调行善,比如疫情期间网上出现铺天盖地的明星捐款的新闻。其实在我看来,做善事是不需要张扬的,真正的行善是做好事不留名,默默地付出与奉献,不求任何回报,也不为彰显自己。如果大肆宣扬自己的善举,想要因此获得好的名声,往往只能招来非议,这样的行善不仅没有功德,还会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

我们要知道“人在做,天在看”,无论是哪种“作秀式奉献”,都是不可持续的。即使当前没有暴露出来,也有最终的因果需要自己去承担。而虚假的形象一旦被拆穿,也会失去公众的信任,从此被列入“黑名单”。不管是名人还是企业,都要以此为戒。

其实在现实中,有许多人是在默默行善、默默奉献的。白方礼老人连续十多年用蹬三轮的收入,35万善款,圆了300个贫困孩子的上学梦;装修工人魏青刚为救溺水者,在涛天巨浪中三进三出,又悄悄回到了人群中;青岛方红十字会收到的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不约而同地署名“微尘”。

对他们来说,做好事已经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是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和行动自觉的真情付出。所以,行善并不高深,也不是高不可攀的难事,只要力所能及,积小善为大善,以真诚的心去做善事,就是行善的正确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