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侵肌水色夏无暑,快意天容雨正晴。
倒影山当波底见,分流稻接垸边生。
披襟清永饶真乐,不藉仙踪问石鲸。

1751年,乾隆皇帝畅游尚在建设中的清漪园,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昆明湖泛舟》。他花了15年时间,耗资489万两白银,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打造了清漪园。据记载,他前后百余次莅临,留下御制诗1500多首,足见他对这里的湖光山色情有独钟。

“畅春以奉东朝,圆明以恒莅政,清漪、静明一水可通,以为敕几清暇散志澄怀之所”。清漪园是皇家休闲游玩的地方,宏伟壮丽,既有北国的古风,又有江南的秀韵,把中国的园林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

但是,乾隆皇帝及其不肖子孙,没有及时把中国带向现代化的发展之路,导致国力越来越落后于西方。1840年起列强开始大举侵华,最终向皇家园林下了毒手。

1860年,清漪园昙花阁,不久就被英法联军焚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60年,清漪园昙花阁,不久就被英法联军焚毁。
1860年,清漪园文昌阁,不久就被英法联军焚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60年,清漪园文昌阁,不久就被英法联军焚毁。

1860年10月7日,继抢掠圆明园之后,英法联军200多人侵占清漪园,“将各殿陈设抢掠,大件多有伤损,小件尽行抢去”,清漪园印信也在混乱中丢失。数日之间,园内百余年来积存的数万件珍宝,损失十之八九。

这还没完,10月18日,联军再犯“三山五园”,司令额尔金下令纵火,刹那间,北京西郊火焰滚滚,浓烟冲天。

法国人亨利·柯第埃在《1860年对中国的远征》一文中写道:“1860年10月18日,万寿山始焚。19日,火势继续燃烧,火焰之上,黑烟成云,浮向北京而去。”

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的万寿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的万寿山。

英国《伦敦新闻画报》随军记者沃格曼目睹了佛香阁被焚烧的惨状,他叙述道:“它耸立在高高的花岗石台阶之上,四周被熊熊的烈焰所包围,看上去就像是某个处于火海之中的巨型祭坛。”

佛香阁是清漪园里的高大建筑物,原为乾隆皇帝庆祝其母六十寿辰而专门建造,至此化为灰烬。

经过数日燃烧,清漪园内遍地狼藉,木结构殿宇大部分被焚,只剩下坚实而无法摧毁的巨石。沃格曼说:“它们将留下来告诉未来的人们,这里,曾经有一座美轮美奂的皇家园林。”

英法联军撤退之后,尽管清漪园沦为废墟,皇帝不会再去那里“散志澄怀”,但管理和警卫并没有停止,只是对管理人员进行了裁撤。原本44名官员,裁去9人;原本435名园役,裁去83人。

1870年,清漪园死气沉沉,万寿山上植被稀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70年,清漪园死气沉沉,万寿山上植被稀疏。
1870年,清漪园后溪河三孔桥和苏州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70年,清漪园后溪河三孔桥和苏州街。

当然,这时候的管理非常松懈,不少中外人士打通一些关节,都有机会进入其中游览。

1871年暮春,王闿运、徐树钧等一帮文人,在驻守参将廖承恩的带领下,前往清漪园寻访旧迹。他们从绣漪桥入内,一幅萧条凄然的风景画映入眼帘:“颓垣断瓦,零乱榛芜,宫树苍苍,水鸣呜咽。由辇路登廓如亭,南望万寿山,但见牧童樵子,往来林莽间。暮从昆明湖归,桥上铜犀卧荆棘中,犀背御铭,琅然可诵。”

同一年夏天,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在一位清廷官员的陪同下进入清漪园拍摄。他看到这样的景象:“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座中式园林,汉白玉桥(指十七孔桥)横跨在开满荷花的湖面上,小岛四面都建有凉亭。山上建有寺庙和宝塔,鹿和其他用来狩猎的动物自由地在废墟间的树林里穿行。”

他沿着杂草丛生的小径登上万寿山,看到“焦黑的墙上爬满了藤蔓,破损的栏杆内外和许多大理石上也缠绕着它们娇嫩的枝叶”。

1871年,万寿山上的宝云阁,底座上杂草丛生、瓦砾成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71年,万寿山上的宝云阁,底座上杂草丛生、瓦砾成堆。
1871年,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废墟,石狮子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71年,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废墟,石狮子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1872年,曾于1860年参与侵华的英国军官卧尔斯莱游历万寿山,目睹了其荒芜面貌:“巨梯已毁(指佛香阁的蹬道),上载铜塔(指佛香阁西侧的宝云阁),附近亭观亦皆残破;其下则湖水平静,满覆荷花,又有大理石桥,二者相映,益增凄楚。”

1870-1880年,荇桥,桥上石护栏全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70-1880年,荇桥,桥上石护栏全毁。
1870-1880年,万寿山后山四大部洲残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70-1880年,万寿山后山四大部洲残迹。
1870-1880年,清漪园宿云檐城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70-1880年,清漪园宿云檐城关。
1870-1880年,清晏舫残迹,舱楼被英法联军焚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70-1880年,清晏舫残迹,舱楼被英法联军焚毁。

毫无疑问,清漪园一天比一天颓败,触目皆是断壁残垣、萋萋荒草。一方面因为长期不加修缮,另一方面也因为有意无意的破坏。

破坏来自于监守自盗。1878年《申报》报道,负有守护清漪园之责的中营副将赵清,被同僚控告任性妄为,拆毁万寿山前景明楼,将楼砖拉到他家修盖花园。此类事件,别说在快被遗忘的清漪园,即便在紫禁城内,也时有发生。

破坏来自于鸡鸣狗盗之徒。劫余之后的清漪园不再像以前那样戒备森严,常有人浑水摸鱼盗取财物。被英法联军蹂躏之后的一年内,八旗健锐营、外火器营先后6次到“三山五园”一带,严拿土匪、搜寻丢失陈设。1887年,醇亲王奕譞视察昆明湖挑挖工程,途经万寿山,恰好碰到三五个人在盗伐树木,他指示护军将他们拿获,交刑部审讯。

破坏来自于皇帝的旨意。1873年,同治皇帝亲政伊始,决定重修圆明园。重修工程急需石料、木料,难以采办,他就批准从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内残存的建筑中拆卸,将旧料充作重建圆明园殿宇之用。这个大工程施工不足一年即在反对声浪中停工,多年后重修清漪园计划得以顺利进行。由于资金拮据,远离万寿山的部分建筑也遭拆除。比如,治镜阁在英法联军之役中幸免于难,但被皇帝命令拆下砖石木材去营造万寿山上的庞大宫殿。

1870年,被杂草包围的治镜阁,因年久失修,屋顶坍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70年,被杂草包围的治镜阁,因年久失修,屋顶坍塌。
1879年,十七孔桥,桥头乱石横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79年,十七孔桥,桥头乱石横陈。
1879年,大报恩延寿寺前广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79年,大报恩延寿寺前广场。

重修清漪园工程1886年起由海军衙门主持,以办水师学堂、“恭备太后阅看水操”之名遮遮掩掩地进行。1888年,光绪皇帝亲政不久,为了奉养慈禧太后,公开下旨重建清漪园,并定名颐和园,取“颐养冲和之意”。

修建工程一直延续了9年,到1895年甲午战争后才草草收尾。其实,早在1891年,慈禧太后就长住颐和园了。

1886-1891年,正在重修的清漪园。排云殿已完工,佛香阁尚未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86-1891年,正在重修的清漪园。排云殿已完工,佛香阁尚未建。

为了筹措修园款项,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腾挪”了海军经费、鸦片税、海防新捐,以及由“各省督抚认筹”等等,估计耗资达500-600万两白银。在此期间,河南、奉天、京畿均遭水灾,御史吴兆泰奏请“节省颐和园工程”,得到的结果是“着交部严加议处”。

当初约翰·汤姆逊看到清漪园保持着联军离开时的样子,未做任何修复,曾评价说:“我猜想中国人既没有精力也没有资金来进行这样一项艰巨的工程,或者就是故意让这个地方呈现出一副破败的景象,来保持国民的敌对情绪。”

显然,他完全猜错了。

万寿山和昆明湖焕发了生机,再度热闹起来。但是,大清王朝的国运不仅没有蒸蒸日上,反而日暮途穷,迅速走向灭亡。

【参考资料】

颐和园管理处编著《颐和园志》、《名园旧影》,约翰·汤姆逊《中国与中国人影像》,刘若晏《颐和园——百年沉事录》,张宝章《从清漪园到颐和园》,瀚堂近代报刊数据库之《申报》《国风报》,布列斯托大学网站,康奈尔大学网站,南加州大学网站,韦尔科姆收藏馆网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