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延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来我和林友侨先生相识纯是机缘巧合:我们两人都是《散文选刊》杂志的读者、作者,在这本杂志上经常读到林友侨先生的文章,与其他作者相比,除我的散文风格感觉和他有些类似外,还因为他和我有差不多的经历,所以我对他的印象格外深些。

2020年12月,由《海外文摘》杂志社和《散文选刊》杂志社主办的“2020年度中国散文年会”,邀请部分获奖作者参加颁奖典礼。我有幸获得“年度单篇散文二等奖”,但因为工作方面的原因,未能到北京参加盛典,失去了一次极好的学习和结识全国各地文友的机会,感到非常遗憾。杂志社的主编老师为了加强编辑部与作者的联系,建了一个名字为“散文年会”的微信群,我和林友侨先生都在这个群里,但彼此都没有怎么说过话,只是他偶尔在群里发的一些散文,我认真拜读后,会及时点赞。

大约是今年的9月初,林友侨先生在群里转发了一条他所在地媒体的一条消息,这再度引起了我的注意。消息大意是说:经过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审议,全国各地的数百名作家被批准加入中国作协,佛山市本土作家林友侨忝列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当即毫不犹豫地在网上购买了这本散文集。为了工作、读书两不误,我把这本书放在我的工作包里,一有空就拿出来读,前后用了十天左右的时间认真读完了这本书。随后在年会的微信群里联系上了林友侨先生,并加上了他的微信。

《远方有梦》共20余万字,分为三辑:前行有梦、回望乡愁、山川履痕。全书可以看作是林友侨先生的自传,说到乡情、亲情,感情无比真挚,催人泪下;谈到前景、未来,心中满怀希望,催人奋进。再到后来,作者事业有成、家庭幸福,让读者欣喜地看到作者“好梦成真”,喜见作者“梦圆”,也为作者感到由衷地高兴。

第一辑《前行有梦》共16篇散文,是作者20岁之前的一些经历。虽然我们远隔千里,但文中记叙的很多事情我都和他有着相似之处,所以我的感触特别深。

在《番薯,滋养我的童年》中他是这样写的:出生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我们,童年长期处于饥饿状态。打小,我上桌看到的几乎都是,一碟萝卜干,一碟咸菜,一大盆粥;米粒像顽皮的小孩,跑得比你手中的瓢快;番薯也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能管够的,还得要去生产队番薯地里“捡漏”;土炉烤番薯......这样的情景、这样的感觉没有亲身经历过是写不出来的。我比林友侨先生大一岁(在以后微信聊天中得知),我所生长的地方在皖东南地区,我童年的境况竟然与他相似极了——我家所在的生产队就在浩瀚的南漪湖岸边,人均只有九分湖滩田、三分薄地,田里十年九淹,经常颗粒无收,想要填饱肚子,只能靠地里的番薯了。想来,在那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我们能存活下来,真的是不容易。

在《自学路》上,作者“初中生起步,前后花了5年多,自修了初三、高中语文和大专课程,终于在1990年初,考完并通过了汉语言文学全部课程,换来了一张大专文凭。”推算起来,1990年作者已经24岁了,在这个岁数的农村人大都结婚成家,老婆孩子热炕头,哪有心思去自学?我当年也是自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记得当时一共要学完11门课、且门门课程考试及格才能拿到毕业证书,我花了四年时间才通过了6门,感觉难度太大,最后居然放弃了。而作者硬是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刻苦自学,拿到了当时还非常“吃香”的大专文凭。在1992年5月离开部队时,“拿着4样东西”,“开始了从部队转向地方行政部门的职业生涯”。作者这种奋力拼搏、敢为人先的精神现在仍然适用广大青少年,也同样适用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激励我们不忘初心,勇毅前行。

第二辑《回望乡愁》也是16篇散文,主要内容如同题目一样,是记录乡愁,叙述乡情、亲情。在《父亲的叮嘱》中,作者写父亲“处处为别人着想,为子女着想”,子女们每次探亲返回的时候,父亲总是说,“勿挂念,在外安心工作!”在父亲病重的那个阶段,他“提出要独自回到已经空置多年的旧屋住”,是“担心自己在儿子建的新屋里突然老去了,让儿孙今后住着‘害怕’”。这让我想起我65岁就去世的父亲,他为了我结婚成家,把家里唯一的三间老屋让出来给我做新房,他和母亲却搬到离村子1里路远的公房居住。至今想来,心里痛悔不已。常言道,父爱如山,大爱无言,这沉甸甸的父爱读来怎不让人为之动容?

《陪伴的时间,是父母生命的厚度》、《母亲最后的日子》、《一吻永别》这三篇是专门写母亲的。作者饱蘸浓墨,深情回忆母亲在她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一些言行举止,以及对子孙后人的深深眷念:“她一如既往不愿意去早睡,她愿意那样静静地守着我们,她渴望和子女在一起!”

在《母亲最后的日子》里,作者用十篇日记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我”从佛山驱车700余里回到老家送母亲到县城医院住院9天的诊疗过程和母亲与世长辞的经过,其间,还穿插描述了帮母亲寻找失散多年的妹妹的事情,以期帮母亲了却一桩心思。“看着药液一滴一滴流进母亲干枯的血管,心里不由的责怪自己......陪在母亲身边的时间太少太少了。”作者还发动家人为母亲献血,即使中途因为工作返回佛山后,还在安排母亲治疗的事情。在佛山仅仅住了一个晚上,作者又赶回母亲的病榻前,“我不能看着她油干灯灭而不加挽救!”“今生能做成母子,该有多深的缘分啊!”“轻轻地拔下针头,生怕弄痛了母亲。”母子血浓于水的深情跃然纸上,读来令人深深感动。

《一吻永别》让人不忍卒读,我是流着眼泪读完的。当作者意识到即将失去母亲时,“巨大的痛楚排山倒海袭来,无助的我扑倒在母亲身上,再也忍不住失声痛哭,将满是泪水的嘴唇深深地印在母亲的额头上,久久不曾离去......”作者深情的呼唤:“母亲哟,请原谅儿子迟来的吻,您还能知道这是儿子迟来的安抚吗?您可能感知儿子心里的痛?”......言语说到伤心处,铁石心人也断肠!每当读到此处,泪水就模糊了我的双眼。

第三辑《山川履痕》共19篇,在这些文章里,让我学到了好多知识,眼界也开阔了很多:知道了岭南的文脉里,有张九龄、韩愈的血液,也少不了苏轼、苏辙、秦观们的浸润;知道了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当年经过广东增城时写下的诗句;知道了明末旷代武将袁崇焕是南粤武魂;知道了苏东坡漂流到海南岛的儋州,一路风尘一路歌,岭南山水留下了坡翁的传奇故事;知道了一个被称作“岭南诗宗”叫孙蕡的人;还解了我“佛山之佛在哪里”的疑惑......

林友侨先生从一个初中生起步,打过工,教过书,种过瓜,直到走进军营、退役后参加工作至今,始终都没有停下“追梦”的脚步,坚持刻苦自学、笔耕不辍,已出版散文集两部,在国家级、省市级众多重要的文学刊物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获奖多多,创作成果极为丰硕,今年又加入了中国作协。在此表示热烈的祝贺!

总之,《远方有梦》一书,文风朴实厚重,意境平远清隽,感情真挚细腻,其叙事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充分体现了作者驾驭文字的高超技巧,洋洋洒洒几十万字,基本上没有重复、累赘的地方,布局谋篇恰到好处。

这些,都是同样作为散文写作者的我要深入学习的地方。感谢林友侨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一本这么好的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王延林,安徽宣城人。现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宣城市散文家协会副主席、宣城市宣州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在国家级、省市级报刊杂志、网络平台发表诗歌、散文、小说200余篇(首),有作品获国家级、省市级奖项并被收录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