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中,不仅涌现过许许多多雄才伟略的开国皇帝,也出现过形形色色的亡国之君。在这些末代君王中,明末的崇祯皇帝是最特别的一个。因为从表面来看,他和历史上其他朝代的末代君主都不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有史学家把崇祯皇帝与历史上一些丧乱祸国的亡国君主们做过比较后,觉得崇祯帝不应对明王朝的覆灭负有主要责任,因此,人们对于明朝的灭亡和崇祯帝的死表示遗憾和同情。

史学家认为,崇祯帝朱由检并不是一个昏君。他勤政爱民,节俭自律,聪明能干,但他生不逢时,面临的是一个最不利于实施统治的复杂的政治形势,农民起义、后金的入侵、连年的灾荒、党派之争,都让崇祯帝头痛。但是,崇祯帝对于明朝的灭亡就一点儿责任都没有吗?实际上,在明朝灭亡前曾经发生过的两件怪事,说明明朝的灭亡,其实都在崇祯帝的一念之间。

公元1644年的正月初一,崇祯帝心情郁闷地过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一个新年。就在同一天,李自成在古都西安宣布建立大顺朝。初八李自成便亲率主力由西安出发,渡过黄河,向北京进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年李自成的起义军实力在增,崇祯帝预感到李自成此次进攻北京,可能会给明王朝带来灭顶之灾。他赶紧召集大臣们商议御敌之策,但是商议的结果不容乐观。其实,在崇祯帝的心里有一个他最想执行的方案,就是迁都南京。

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本来建都南京,明成祖朱棣靖难成功后,不愿意离开北平(今北京),就把北平定为都城。但是,宣德朝以前,南京仍然被作为正式的首都,而北京只是名义上的陪都。明宣宗执政期间,正式确定北京为首都,南京为陪都。但在南京一直保留着与北京皇宫一模一样的完整的政府班子,以预防国家发生突然变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朝末年,北方战乱频仍,南方相对稳定,迁都南京暂时避险确实是上佳之策。崇祯帝也深知这个道理,他曾与大臣商议过迁都之事。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初三,崇祯帝秘密地单独召见了詹事府左中允李明睿。李明睿虽然只是个文学侍从之臣,但他一直主张南迁避险。崇祯帝对李明睿说,他早有迁都南京的打算,但又恐群臣不同意,还要李明睿对迁都一事保守秘密。两人谈了很长时间,详细地商量了南迁的具体路线、沿途护卫以及北京留守等相关事宜,直到天黑李明睿才出宫。

在迁都这件事上,崇祯帝虽然内心已经决定,但却迟迟没有与群臣讨论过这个问题。他认为,迁都南京意味着要放弃北京和整个北方地区,将来或许只能在江南偏安一隅。那样的话虽然明王朝还在,但也仅剩半壁江山。

崇祯帝自认是个明君,极其看重自己的脸面,他不希望在历史上留下误国昏君的名声,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他一直慎之又慎。他希望的局面是,有一个朝中重臣上书主张南迁,群臣一致认可并极力劝说他同意,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同意迁都南京,这样就可以保住皇帝的脸面。但是他期望的局面一直没有出现,迁都的事最后也不了了之。

由于崇祯帝顾全自己的脸面和名声,使明王朝一步一步走到了濒临亡国的边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八日,投降了大顺军的总监太监杜勋,坐着大筐被吊进大同城里,李自成派他进城与崇祯帝谈判。这是明王朝和崇祯帝的最后一线生机,崇祯帝连忙召见。杜勋传达李自成的意思很简单,让崇祯帝以投降,“逊位”来换一条生路。

面对李自成的要求,崇祯帝犹豫不决,这种方式虽然难堪,但也不失为一种选择。但他希望能有一个更体面的投降方式。双方一直谈判到晚上,李自成不耐烦了,命令军队大举进攻,守门太监开城门投降,外城很快被攻陷。

最后关头,崇祯帝决定冒险一搏,杀出重围。他颁布诏书,准备御驾亲征,但是他根本组织不了一支护卫队保驾,皇城内的士兵早已溃散逃走,无奈他只好自己手持洋枪,带上一伙太监向齐化门和安定门冲去,但是根本无法突围出去,只好又回到宫中。

眼见大势已去,崇祯帝逼皇后自尽,杀死女儿和嫔妃,命人将皇子们隐匿民间,自己在煤山上吊自尽,明朝宣告灭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两件事说明了一个问题,崇祯帝可能是明朝皇帝中性格最为复杂的一个。他机智、勇敢、胆略过人,但又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固执多疑,他虽然是一个积极有为的好皇帝,但是他好面子、不服输的性格却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