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学校都会有学神和学霸,他们平时似乎看起来并没有那么努力,但是每次考试排名稳居前1%,令很多学生羡慕嫉妒恨,还有些学生他们经常上课打游戏睡觉考试前后翻翻书,就能轻松取得好成绩,被大家膜拜为高天赋,有些同学就不行了,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刷题、考试前后挑灯夜战,成绩出来最多也就六七十分,很多考生冥思苦想不明所以。

在有些人看来,面对同样的问题,一看秒懂就是天赋高,苦思冥想也一头雾水就是天赋低。天赋完全是基因决定,生而有之,不可逾越,永久保留的。天赋低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弥补这种差距。天赋是勤奋的功率。

总而言之,很多人的学习观就是:“成绩=天赋×努力;天赋=成绩÷努力;努力=成绩÷天赋”,这套简单的公式,真是一种非常肤浅的学习观。

01 学习本身是自带加速度的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所谓的“天赋”,应该叫“伪天赋”才对。那些让“学神”们用更少的付出,得到更好的成绩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两类:学习习惯与思维习惯。这两者的作用是如此广泛,如此隐蔽,以至于渗透到了学习的每一个细节中,体现出来就是一种“天赋”的错觉。

一个学习习惯差的人,可能在幼年缺乏管教,“放弃枯燥的事物而寻求娱乐”的经验更多,于是,神经突触的建立,让他习惯于从中获得快感,适应了高刺激的事物。一个学习习惯好的人,从小适应了枯燥的钢琴舞蹈书法绘画,于是追逐刺激的经验更少,适应了低刺激的事物,更习惯于在枯燥中坚持下去。并且,随之而来的好成绩正向激励了这种亲和枯燥的习惯。

同样是上课讲到稍微艰难的点,前者更倾向于打算拖到课后再消化,然后开起了小差,后者则更倾向于直接正面应对,当下解决问题。能在一马平川的课后时间自由地平推进度刷熟练,由此多出三四倍的有效学习时间。

事后,很多人就会觉得这是天赋,是智商。

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积累的过程。很多人误以为学习这个动作只是在积累路程,大错特错。学习也能积累学习的速度——换言之,学习本身,是自带微小的加速度的。

02 学习效率高的人,有极好的思维习惯

我知道,很多人会举XXX天天上课吊儿郎当,回宿舍就打游戏,照样年级前十的例子,来反驳我“学习效率高的人一定拥有好的学习习惯”这一点,接下来,我就说一下这群人身上的另一种——思维习惯。这种因素更重要,也同时更隐蔽。

而即便是大家所公认的天才,其成就也源于常年思维习惯的锻炼。对学生而言,错题之所以错,是因为逻辑错误,纠错题的好处是熟悉逻辑通路,训练思维习惯,不再二次犯错。

这种后天的思维训练训练的魔力是巨大的。比如说,同样解决一道难题或理解一个难的概念,需要经过至少七层嵌套的逻辑,一个经过高度逻辑训练的人,前三层逻辑早已烂熟于心,第四五层逻辑又在他以前做过的题目、看过的书中熟悉过,剩下的工作只不过是推出剩下的两层逻辑而已:

这需要建立各个学科的“错题本”,尤其是较弱的学科。这样我们每掌握一道题目,每理解一个概念,每尝试一次思考,就是在不断地熟悉其内容底下的一个个逻辑通路。这种逻辑通路的熟悉,会迁移到我们未来遇到具有类似底层逻辑的问题中去,从而举一反三。

推荐使用“巧学宝”(可在各大应用市场搜索下载),替代传统的手抄错题本,节省时间的同时,使用也非常方便,在错题本的核心功能基础上强化了对试卷功能的扩展,学生写过的试卷,拍照后会自动擦除手写痕迹,经过处理打印出来又是一张新试卷,可以很方便地对做过的试卷重新练习,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这篇文章,不是来给你灌鸡汤的。我想说的是:学习习惯与思维习惯,是另一种形式的阶级固化。无数的习惯,就像一道道坚固的高墙,等你发觉这一切之时,高耸在普通人和学霸学神之间的,已是一道道无形而万难贯穿的壁垒,残酷地分隔出强弱有序,难以跨越。